误解二:企业一定是有边界的,“制霸”越来越不可能,专业化分工只会越来越细
经济学家科斯,因诠释“企业为何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人们之所以要进入企业工作,而不在市场里面单干然后互相交易,原因在于市场有很高的交易费用,而通过企业这个组织,外部交易费用可以内部化,使得交易成本大大缩减,这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
但他同时也提到,企业不会无限地越做越大,因为企业内部也有管理成本,协调工作的难度会随着企业内部员工的人数增加而急剧增加,这就是企业存在的边界。
因此,在任何大型企业在收购或布局一个行业时,一定要认识到企业是有边界的,追求大而全可能并一定能成功,一定要注重建立“生态”和讲究“专业化分工”。
对于线下零售业而言,涉及的环节众多,需要面对诸多上游的供应商、下游客户、物流商、监管部门等,相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更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得分工正越来越细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成本得到大幅降低,这在全球商业界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重大不可逆趋势。
苹果就是一个把边界、生态和专业化分工考虑的很全的例子,当然华为也是。苹果之所以被资本市场所看好,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让生态里边的所有厂商专业化分工,最终成果为苹果所用。苹果定了一个销售高价,让其他厂商,包括竞争对手,都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而不是定一个低价,把所有的竞争对手杀死,然后独享市场,这就是苹果的伟大之处。因此,创新或许并不是苹果的优势,生态圈规模才是其核心优势。
企业一定是有边界的,一个巨头要制霸一个行业,尤其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行业,很难,苏宁做不到,阿里、腾讯也做不到。阿里、腾讯、苏宁在线下零售市场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各种成本和失败增加的风险。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沉甸甸的,很多企业都是因为盲目扩张而消亡的。
误解三:经济低迷或行业受困时,收购往往会是一把“双刃剑”
在经济低迷时期,加快收购和扩张,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不用付出高的估值溢价,就可以收购一些好企业,比如苏宁48亿元就收购到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折算下,家乐福中国全部的股权价值只有60亿元,仅仅只有连锁超市龙头永辉超市的1/17,或者仅仅只能抵得上一个喜茶或奈雪的茶的估值,而这可是一家年营收近300亿元、拥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24家便利店的连锁前十强企业。其估值之低,令人唏嘘,单从这方面,苏宁可能做了一笔不错的买卖。
但同时,低迷时期,盲目“买买买”,可能又会是一个很差的决定。一方面,可能碰到“处处是坑”的企业,一不小心成了往坑里跳的“二愣子”。外资是很聪明的,经历过几百年的商业的摸索和历练,他们对商业的价值判断往往都是很准的。要想在外资身上占便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例,也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数据显示9成交易是亏损的。中国平安并购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8个月净亏157亿元; TCL并购汤姆逊3年净亏40亿;上汽集团投资韩国双龙,3年后双龙破产,40亿投资打水漂……这样的失败案例不在少数,所以与外资过招,一定要谨慎。
另一方面,收购后的整合难度可能远远大于想象。一是供应链能力的提升。大型商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股东家乐福集团在供应链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苏宁入主之后,供应链优势相比家乐福集团肯定相差不少。如何提升供应链的能力和效率,如何以最快速度达到或赶超家乐福成立至今60年的积累,可能是苏宁收购后亟需要去弥补的。
二是人员的整合,包括管理层和底下几万员工的安置,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举一个例子,曾经接触过的一个零售公司,因为缺钱引入了外资股东,管理层也增加了几个外国人,一开始相安无事,但时间久了,矛盾重重,比如出差的出行工具,外资管理层一定要坐飞机头等舱、高铁商务座,但中方管理层却舍不得,因为大家知道零售业的利润来之不易。
最后,因为外资股东在管理上和成本上控制不力,企业开始亏损,外资股东最终选择退出,把股权又卖给了中资股东。折腾了一圈,“赔了夫人又折兵”,理念、文化和行事作风的不一样,使得具有中外成分之间的整合变得极为不易。如何更好的进行人员的整合,这也是摆在苏宁面前的一道难题。
结语
苏宁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以及阿里、腾讯等通过并购扩展线下零售的边界,在收购前以及收购后的重塑、变革和整合过程中,有四点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
一是线下很重要,但线下零售业态的围猎、拼杀,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是否更快、更轻,更契合当下和未来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企业一定是有边界的,阿里、腾讯、苏宁在线下零售市场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各种成本和失败增加的风险。
三是收购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低价购买到意向中的企业同时,也要面临后续一系列的整合风险,合并可能是唯一比失败还糟糕的事情。《经济学家》杂志曾有个比喻:企业合并要比好莱坞明星婚姻的失败率更高。
四是有的企业不折腾,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突破,而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比如华为。有的企业不停地折腾,但依旧给人“不行”的感觉,A股这样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因此,多不一定好,大也不一定好。
对于苏宁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局,后续的进展更值得关注。但无论如何,在当下低迷的宏观经济和扑朔迷离的国际环境下,大手笔去做长远的布局、去重塑和引领行业的变革,这本身或许就值得尊重。
(来源:南野先声 作者:何南野)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家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