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快消品战场正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巨头们都在积极“跑马圈地”。6月23日,苏宁易购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让本已竞争激烈的快消品市场更加硝烟四起。而此前,阿里巴巴收购了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腾讯与沃尔玛中国结成了深度战略合作。
苏宁在收购家乐福中国之后,已拥有苏宁家电家居、苏宁红孩子、苏宁小店、万达百货等诸多线下业态,俨然已经成为零售板块的一个“巨无霸”,与阿里、腾讯等成鼎足之势。
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即是好,多即是好吗?
正在被接受的共识:线上高速增长的时代正在结束,线下在整体逐渐回暖
未来永远是难以预测的。犹记得,数年前,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零售行业一片哀鸿遍野。线上对线下的冲击,使得大家一致认为线上会是零售业、快消业的终极形态,不少人甚至喊出“电商已兴,零售消亡”的论调。
但是,时至今日,一切却又在悄悄的发挥着变化。被冲击的“体无完肤”的线下并未消亡,反而整体逐渐回暖,而之前“所向披靡”的线上却遭遇滑铁卢,增速愈发缓慢,“攻城掠地”愈发艰难。
数据可以佐证上述微观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1月~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余额38万亿元,网上零售额约9万亿元,占比仅23.6%,线下交易仍然是消费的主要战场。与此同时,线上网络购物增速自2014年开始持续下滑并在2017年~2018年逐渐趋于平稳,线上高歌猛进的时代确实正在结束。
图1 网络零售额增速不断下滑并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因此,新的共识正在被确认,即线上高速增长的时代正在结束,线下在整体逐渐回暖,线下拼图在未来新零售时代依然不可或缺。这也是巨头们线下围猎、拼杀的主要原因。
误解一:线下需要更快、更轻的消费,而不是大而全的消费
线下很重要,但不是各种线下业态都很重要。人群的光顾与消费决定了线下业态的繁荣与否,也决定了哪种业态更容易成功。因此,要预判线下业态的价值,就要去研究这些人群的特点和消费方式。
一天时间的有限使得大多数人需要更快、更轻的消费。
对于都市人群而言,除去休息和吃饭,一天24小时可能仅剩余12小时。在这12小时中,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在手机上处理公务、回复微信、网上购物。下班之后,要么继续刷手机,要么健身、休息,要么带娃、陪家人散步。偶尔遇到有紧急需要但网购忘记购买的日用品,可能就下楼在一公里的便利店完成购买。很明显,工作日去沃尔玛、家乐福的人正越来越少,很多人不会为了买一条毛巾,而专门驱车去3公里外的家乐福,然后在偌大的商场里,浪费时间找需要的商品。
工作日没时间去,那周末呢?周末很多人是不是会选择去沃尔玛、家乐福置备一周或一个月所需的家用品呢?数年前这或许是可能的,但在当下和更远的未来,这也变得越发不可能,因为都市人群周末两天的时间更多的被休闲、娱乐等追求所占用和支配。
看看美国的情况,美国人均GDP于1960年突破3000美元、1972年突破6000美元、1978年突破10000美元,迄今已达约6.2万美元。伴随人均GDP的快速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食品支出占比、衣着支出占比显著下降,而医疗护理、金融保险、娱乐支出占比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当大家有钱时,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外,更愿意把钱和时间花在享受和投资上。
图2 美国人均GDP变化与消费支出结构的变迁关系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1万美元,人均GDP的增加也使得我国近些年呈现出同样的变化,人们有限的时间正更多的花在休闲、娱乐、医疗、教育等项目上。
随着各种形态的休闲娱乐方式的出现,原来去卖场购物是一种享受,在当下,正变成一种很无趣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周末会选择去出游、逛公园、看展等,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去大卖场购物,公园、市郊周末人满为患就是佐证。所以,很多人逛沃尔玛、家乐福时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商场的人流量比前些年下降明显,有的门店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有限的时间和对休闲娱乐的追求,使得更快、更轻的快消品模式看被看好,而大而全的模式,反而可能快速被边缘化。你可能一周会去好几次家门口的永辉超市、全家便利店,但去沃尔玛、家乐福可能一个月才有一次。
因此,互联网和科技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可以发现,“最后一公里”的线下业态才是快速消费品的最终战场。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永辉超市、家家悦、盒马鲜生,而不是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
同时,谁能更好的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要,谁布局的线下就更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永辉超市、家家悦股价持续被资本市场看好,而沃尔玛、家乐福都集体出现业绩下滑、裁员、关店等无奈之举。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家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