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餐饮品牌纷纷逐鹿中国市场,但他们真的了解中国市场,真能抓住这个机遇吗?
随着全球化进程持续,中国城市发展趋向国际。在目睹麦当劳、星巴克们尝到中国市场甜头后,更多外资餐饮品牌正在蠢蠢欲动。
仅今年进驻中国日本餐饮不完全名单 图源:中商数据
不少裹挟大量资本的餐饮跨海而来,进军大陆市场。在其热情高涨的对比下,更是显得那些倒闭、亏损的“前辈们”无限落寞。
外资餐饮入驻失败名单 图源:众郝
同样是受当地大众欢迎的餐厅,这些知名品牌为什么没能在内地这块巨大的市场真正扎下根来呢?
- 01 -
完全不顾中国市场
1
开在中国的美式中餐-华馆
在美国动不动就排队的高端中餐华馆 P.F.Chang’s 曾经把店开在上海,轰动到连美国华尔街日报也专程飞过来采访。然而开业不到一年就证明了美式中国菜在中国本土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了。
整套的美式经营模式、现代中式的装修风格、甚至于美式休闲餐厅的概念哪一个看起来都是行得通的,那么,唯一出问题的就只能是与各国文化创新融合的“美式中餐”了。
不管口味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多元复杂化,发展方向是不是顺应未来的中餐趋势。仅凭让中国人在中国花钱吃不正宗的中国菜这一点,就足够让人看明白结局了。
2
开在饺子发源地-饺子王将
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大连市最多拥有6家分店,但经营迟迟上不了轨道,只得尴尬退出中国。
作为商业战略来说挑战“正宗中的正宗”饺子,这种“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实在是欠缺考量。
饺子不同于拉面,发展到能称得上正宗日本料理的地步。并且搭配饭的模式,在以此作为主食的大连接受度不高,模式贩卖不出去。
再此,漆点也向各位餐饮人重申一遍,基本逻辑不可逆啊。
- 02 -
价格定位偏差
1
“英国版星巴克的”—Pret A Manger
在英国,PretAManger以热衷了解顾客想法,并快速做出反应著称。进入中国市场后,餐厅就换掉了原有菜单上15%的食物,并推出了更本地化的产品,类似于粥、麻辣小龙虾三明治等。
在大众点评上许多顾客认为价格偏高
并抱怨口味不习惯 图源:英国红领巾
和星巴克、便利店不同,Pret A Manger不会为生冷的三明治加热。并且这个英国品牌在日本和新加坡都遇到了困难,其中价格太高被认为是重要的原因。
2
网红西餐厅—澳拜客Outback
这家在美国火了30年,NBA指定的餐饮品牌,进军中国17年之后,突然宣布关闭中国9家门店撤出内地。
其选址一般选在城市核心商圈,甚至是集中在知名的购物中心内,租金相对较高,客单价难免提升。然而面向的客群大部分来自周边写字楼的白领,就餐需求一般都是午餐,如此一来200元的午餐标准就很难实现。
另外澳拜客在国内没有及时调整定位,和其他美式餐饮一样给予消费者快餐的感觉。再来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本土西餐品牌不断涌现,特色也更为鲜明更受购物中心关注。
价格定位是极需谨慎的一件事,定位人群的接受价格与餐厅不符,没有人气,还谈什么持久经营?
- 03 -
市场发育并不充分
1
10年后卷土重来的—Taco bell
塔可钟曾经在 2003 年就进入了中国,并在深圳和上海开设了三家门店,定位是类似于必胜客的正餐西餐厅,后来因经营不善在 2008 年退出。
作为墨西哥风情餐厅,在国内墨西哥文化似乎并不普及。
几乎不提墨西哥美食,而是将Tacobell塑造成了美国加州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十年后重返中国市场,其品牌形象和格调,不论是和美国市场及曾经的中国相比,都已经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