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最终成败与否,瑞幸都会成为各大商学院书案上的经典案例:这家从一诞生就备受关注的“颠覆式创新企业”,这家瞄准咖啡行业老大贴身碰瓷儿的“互联网公司”,它是咖啡?是线上零售?是流量池?争议不断的背后,是让人看不清、猜不透。
布克加签约作者、科特勒咨询集团(KMG)中国区合伙人王赛通过“增长五线”模型深度剖析其吊诡之处。七问瑞幸,刀刀见血。
瑞幸咖啡从入市到准备上市,满城遍带黄金甲,争议就没有停过。战略专家、营销专家要是不剖析一下瑞幸,似乎就落伍于时代。
然而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剖析,要么切口不准,未及死穴;要么就事论事,丧失整体。
不若我们把这里面的核心问题一字排开,单刀直入。
七个致命问题:
一、为什么瑞幸咖啡会成为市场和资本的热点?
二、瑞幸咖啡入市后一直巨额亏损,悲观观局者拿亏损说事,那亏损是不是致命问题?
三、瑞幸咖啡为什么此时要IPO,是计划动作还是救赎之举?
四、瑞幸咖啡离星巴克究竟有多远?
五、瑞幸咖啡未来增长路径可以下哪些棋局?这些局是死局,还是活局?
六、用德鲁克的话来问,瑞幸咖啡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业务(What’s your business)?
七、如果我是瑞幸咖啡的CEO,怎么办?
问题一:
为什么瑞幸咖啡会成为市场和资本追逐的热点?
核心原因三条:
一、势。
共享单车之战后,中国互联网或者“互联网+”领域内已两年无现象级项目,正如“人民呼唤周鸿祎”一样,资本在呼唤“现象级”。黑马如果再没有,资本与创业势能会再次减弱,这是诸多利益相关者不想看到的。可以说, “人心”是第一战场,瑞幸咖啡会成为市场和资本的热点是人心所向。
二、速。
瑞幸的打法,严格贯彻了《孙子兵法的》“兵贵神速”这一要略,试图“一战而胜”。自2017年11月第一家门店开张,到2019年3月底,瑞幸在28个城市开设了2370家门店,2019年瑞幸预期再开2000家门店;而对比行业领军者星巴克,从1999年1月开出第一家,截至2018年9月31日,花了近20年的时间,这个数字才变成3521家,瑞幸速度10倍于星巴克速度,可谓一骑绝尘。
三、形。
瑞幸咖啡的创始团队成员,几乎都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神州优车),他们把互联网打法引入到传统咖啡行业,通过“资本烧钱—业务补贴—用户增长—IPO”,形成新的战略逻辑。如果此逻辑成功,传统行业可以这样玩的何止咖啡?一批传统行业正等待新的“上帝之手”来救赎!
问题二:
瑞幸咖啡入市后一直巨额亏损,那亏损是不是致命问题?
瑞幸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Q1,瑞幸咖啡的净亏损分别为5637万元、16.19亿元、5.52亿元,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开店和用户补贴,一年半累计亏损达22.27亿元,平均每天亏损400万元,不仅让人冷眼,也引起了不少外部视角的质疑。我们不禁要问:亏损是不是致命伤?
我们抛出第一个观点:亏损不是问题。
如果说亏损是问题,我们看如下企业的“病历”——拼多多三年累计亏损达13亿,爱奇艺上市之前亏损37亿,京东连续亏损12年,更有甚者,亚马逊连续亏损20年,然而市值却一路飙升过万亿美金,谁说亏损就是病?
但是,第二个观点来了:亏损不是问题,并不等于亏损背后的价值逻辑不是问题。
齐白石有句很狂但是无比有理的话,叫做“学我者生,仿我者死”。亏损不是问题,但我们看到一些公司比如OFO也是一直亏,最后的结果是面临清盘。因此,亏损背后的机理是什么,比现象更重要,这个机理叫“亏损逻辑”。
我们把与互联网沾边的企业分为三种:
第一种企业为原生形互联网公司。比如BAT,比如Facebook,比如亚马逊,它们价值逻辑的核心至少有一条金线——“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不等于互联网效应,更不是“互联网+”,它的逻辑核心是“每多出一个用户,都会使产品/服务/体验对其他的用户更有价值”,这是数字世界中最好的防御护城河。一旦网络形成,公司价值会呈指数级攀升。可问题是,瑞幸模式具备网络效应吗?
第二种企业为再生形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比如摩拜,这些公司其实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后的产物。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它们在细分市场可以具备接近互联网的“垄断性”,比如滴滴在出行领域一家独大,某种意义具备定价权。可是餐饮行业和零售行业的本质就是分散的,瑞幸可以打破这个逻辑、建立“垄断”吗?
第三种企业叫做互联网营销的公司。用数字营销(比如流量池)的方式搭建、裂变用户群体,规模增长的速度快且猛,但亦烧钱。如果用户留存不够,这个流量池就是一个漏水池。这一点可以问问瑞幸的用户——当补贴之战停止的时候,留存用户还有多少?
网络效应、垄断性、用户留存——这三个战略逻辑的答案,才是瑞幸亏损是否致命的“命门”。否则,撇开这三个战略逻辑去做的营销,就是坏营销,是求术无道的。
问题三:
瑞幸咖啡为什么此时要IPO,是计划动作还是救赎之举?
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4月22日,瑞幸咖啡提交IPO申请,以“LK”为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寻求上市,计划融资至多1亿美元。我们把瑞幸一年半的亏损额22.27亿计算到天,则每天平均亏损400万,5月7号,瑞幸又把调整融资额到6个亿美金。
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从创立到上市,趣头条用了2年3个月,拼多多用了2年10个月,陌陌用了3年4个月,如果瑞幸成功,将再一次刷新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速度纪录。可是,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二”,瑞幸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原生和再生的互联网公司)!
滴滴和Uber到现在还没上市,其中战略意图之一即“养肥了再卖”,这样对投资人更划算,而瑞幸此局的底牌是什么呢?
揣测一下,高概率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醉翁之意不在酒。瑞幸的操盘人很懂得一个道理,所谓“局势”,局必须有势。势在,不可挡,势走,一败涂地。此次上市,与其说是IPO,不如说是PRO(Public relationship offerings)——昭告天下观众,瑞幸模式可行!
按照瑞幸的烧钱速度,完全不亚于当年共享单车之战,继续烧下去,怎么办?进一步稀释股权融资?在盈利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没有清晰可预期的盈利可能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又能够持续多久?
问题四:
瑞幸咖啡离星巴克究竟有多远?
我在线下很多场合讲,瑞幸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在于界定对手。按照营销中的竞争理论,对手决定了你的身价。所以瑞幸早期老“碰瓷”星巴克,是高明之举,这在经济学里叫做“锚定效应”——锚定星巴克说事,讲市场容量的故事,故事讲多了,认知好像就变成了事实,但是瑞幸真的懂得星巴克么?
我的新书《增长五线》中提出企业增长有一条“成长底线”,星巴克没有瑞幸“疾如风”“侵如火”,但是星巴克的增长战略“静如林”“稳如山”——战略高手布的局叫做“静水深流”。星巴克的CEO舒尔茨反复说,客户忠诚度是星巴克第一战略。
一个刺激的数据是:仅2015年,星巴克销售了50亿美金的预付费卡,这个数据占到星巴克一年销量的1/4,存留现金甚至超过了美国绝大部分银行。稳如泰山,增长之局才能可进可退,试问一下瑞幸的顾客忠诚度如何?当然瑞幸可以跳出来反对,说留存率还不错(这个指标下个问题谈)。但是在营销理论中,忠诚可分为认知忠诚、情感忠诚、意向忠诚和行为忠诚四种,试问瑞幸是哪一种?
没有情感和意向的忠诚,行为忠诚的刺激要素一旦停止,则马上休克。
刀口切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反对说,瑞幸不是星巴克,瑞幸是互联网+的咖啡。的确,瑞幸现在也不拿星巴克说事了。没问题,我们再切进这个逻辑来看,瑞幸和滴滴这种互联网+的物种有可比性么?这个问题可以回看我们对问题二的解剖。而至于瑞幸要从锚定星巴克到再次变身企业定位的逻辑,我们可以直接去看问题六的解剖(可以跳读啊!)。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