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革,购物中心命名习惯也会变吗?
在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的过去20余年中,从探索到增长到狂热,购物中心的成长伴随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的认知等飞速变化。对于创新变革的诉求越来越高,这一点也体现在购物中心命名习惯的改变上。我们统计了在购物中心三个不同发展周期开业的购物中心,从这个维度看时代变化对于购物中心名字的影响。
虽然,通名中的“广场”与专名中的“新”在不同时期始终占据榜首,但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而其他通名词汇的出现,也反映着开发商价值观和消费者诉求的改变。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萌芽期(1996-1999):在此时间段内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较少,通名用词仅有“广场”、“中心”、“购物中心”、“城”这四种。而专名用词语素较少,聚集在“新”、“大”、“美”、“世纪”、“阳光”、“东方”几个词。但可以看出,萌芽期的购物中心已经开始通过名字来传递“新”的价值观。
增长期(2000-2010):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申奥成功、举办APEC会议等大事件的发生,购物中心的国际化意识愈发加强,在名字中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2000年左右,购物中心名字中开始出现“国际”、“Mall”这些国际化的词或英文后缀。在专名用词中“大”的词频开始攀升,购物中心模式开始朝大体量、一站式购物的方向进化。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开始进入增长期,“时尚”、“财富”等多元化词汇开始出现,改变命名成为购物中心在竞争初期阶段的差异化策略之一。
而通名用词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例如这一时期开业的购物中心中6.8%带有“汇”、2.8%带有“天地”、2.2%带有“Mall”等。
成熟期(2011至今):成熟期开业的购物中数量最多,2015年购物中心增速达到空前的高点,随后几年增速逐渐放缓,购物中心从增量转向存量时代。这一时期的购物中心进入龙争虎斗的激烈竞争期,命名用词的多样性不断提高。
通名用词中的“中心”和“广场”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专名中“新”、“大”、“国际”的比重也大幅下降。更加创新、灵活和多样的词汇出现,同时“Park”、“Live”、“Space”等新的英文名词开始被采用,传递商业项目更具独特定位的价值观,满足人们对于购物中心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无论是多样趣味的生活感,还是前瞻引领的个性,购物中心的命名都是链接客群的第一步,是留在人们心中的第一个烙印。名字不可论好坏,却有一些必要遵循的命名法则。首先要能够展示项目的属性,同时可放大其特色进行表达;其次,名字应该能够激发联想,让人们从文字中感知丰富的主观信息;最后一定是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符合项目调性,才能引起自发的传播。
好的印象和记忆从一个恰当的名字开始。名字是扩散吸引力的超级符号,传递价值观、愿景,甚至也将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
(来源:RET睿意德)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