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笔者看来,特步的多品牌策略,同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K-Swiss品牌年收入为2.23亿美元,2018年收入降至1.09亿美元,不足E-land收购该品牌时收入的一半。 2017和2018 财年,E-land的销售额约为 2.06 亿美元和2.10 亿美元,净亏损分别约为 33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从盈利能力角度来看E-land并非是一个十分优秀标的。此外,截至 2018 年 12 月,净资产价值约为 7800万美元,相当于特步以3.3倍的市净率收购了目标公司,而以特步最新收盘价计算,公司的市净率仅为2.11倍。
据丁水波在特步2019年股东周年大会上表示,E-land盈利能力较差是因为其花了3.6亿美元收购以后,缺乏研发、管道升级和营销方面的投入。
可想而知,特步在收购这些品牌后短期内除了要负担标的亏损,还要承担开店、投广告、研发等费用。丁水波表示收购标的衣服和鞋履业务的发展,需要公司先把研发产品做好,才做推广,才做市场的投入。
特步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较2017年增长了16.1%至1.66亿元,广告及分销开支增长48.92%至13.57亿元。如果因为收购导致这些费用进一步增长,可能会拖累特步短期的盈利能力。
长期来看,特步CFO杨鹭彬表示,公司经过三年整改,内部增长率得到提升,但随着基数的扩大,增长率将放慢,特步现在的工作就是为未来的三到五年布局:三年后,Saucony和Merrell会开始有所贡献;五年后,K-Swiss开始有贡献,Palladium由于是比较成熟的品牌,现在已经有贡献。
在笔者看来,且不论李宁多次尝试多品牌策略失利的前车之鉴,即使安踏在2009年收购FILA也运营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成功。关于特步的这笔收购,短期内是否拖累公司业绩还有待观察。中期来看,由于特步的定位是“时尚运动”品牌,而消费者对与时尚相关的商品偏好瞬息万变,三五年之后的事情谁又能百分之百说得清呢?(来源:智通财经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特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