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步选择这些品牌?
从圣康尼、迈乐,再到本次的盖世威、帕拉丁、Supra,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这些品牌有几个共同特点。
首先,这些品牌的主打产品多是鞋类。其次,这些品牌都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具备极高的专业性。此外,从定价和品牌定位来看,这些品牌多走的是中高端路线。
从这几个品牌的特点来看,特步持续发力鞋类,并通过多品牌开拓高端、专业化市场的想法,已经跃然纸上。
在2015年开始“三年转型”,从时尚运动品牌转为以跑步为主、时尚为辅的体育时尚品牌之后,特步一步步地通过零售渠道扁平化、店铺形象专业化、品牌管理智能化等方式推进改革,改善品牌形象。
2018年,三年转型成绩单显示,其年收入达63.83亿元,同比增长24.84%,应收贸易款项和应付贸易款项天数都大幅度减少25天左右。打赢这场战役之后,特步又瞄准了国际化的多品牌之路。
近10年特步的营收变化(图片来自虎嗅APP)
事实上,通过国际市场打开多元化品牌之路并不是新鲜战略。早在2008年,收购了意大利品牌乐途的李宁就曾经一度高举国际化大旗,但在种种困难下,他们在2012年收缩了国际化战线,重新聚焦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安踏则在国际化多元品牌战略方面大获成功,爬上中国体育品牌鳌头位置的安踏,也成为了特步等其他国产品牌争相效仿的对象。
2009年,安踏从百丽手中以6.5亿港元收购FILA在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的业务,这同样是一个在中国市场上亏损的品牌,但经过多年运营之后,安踏通过主品牌高性价比稳住低线市场,又通过FILA等品牌迎合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与时尚运动趋势,与阿迪耐克打开差异。
去年安踏财报显示,其中斐乐全年销售达到100亿元,增速为80%,占安踏总销售额的10.7%,已经成为给安踏增速贡献最大的品牌。
在FILA的成功案例前后,安踏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迪桑特、可隆(KolonSport)、斯潘迪(Sprandi)、小笑牛(Kingkow)再到46亿欧元的亚玛芬,安踏在多元化品牌方面持续发力着。
安踏和AmerSports旗下多品牌
当然,多元化品牌的道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安踏扭转FILA的亏损并让其成为集团的支柱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而且这也得益于运动休闲风口的到来——在FILA之外的其他品牌并没有给安踏足够的贡献。
而对于没有太多并购经验的特步来说,这几个在中国市场上潜力极大的品牌,同样需要很强的魄力与决策,才能真正在如今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会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此外,安踏与李宁的收入构成都已经转向服装销售为主,但特步鞋类产品收入占比超过六成,而新引进的几个品牌也多为鞋类。因此,在步入高速增长的道路之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不足,也可能也会造成后续增长的乏力。
在后奥运十年里,中国运动品牌的版图已经初现规模,安踏、李宁、特步、361°、匹克等品牌已经脱颖而出,跑在了国产品牌的前列。
不过,这段时间里,运动品牌更多的还是尝到了消费市场爆发的红利,并非国产品牌挑战国际品牌取得的成功——耐克在大中华区连续19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阿迪2018财报也宣布大中华区增长高达23%——国际品牌依然在市场上具备足够的话语权。
结语
因此,当这10年过去,跑在中国品牌最前面的安踏,不仅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也在今年喊出了“创业新十年”的口号,希望成为“受人尊重的世界级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开始正式在升维舞台上攻城略地。
同样,对于特步而言,看齐安踏迈出国际化脚步的他们,同样也踏上了星辰大海的寻梦之旅。在如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里,他们能否复制安踏的成功,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特步已经出发了。
我们祝福所有出海的中国船队,希望他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攻城略地,而当满载而归之时,可以更多的反哺与国内运动市场与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带领整个行业朝着“体育消费”的繁荣绿洲前行。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 郭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特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