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为什么只能加牛奶、加糖浆?
在咖啡文化更为发达的台湾,8年前,就有人打起了水果咖啡的主意,并身体力行,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水果,全部试了个遍。
这个人是庄宏彰,他是华人首位意式咖啡国际赛冠军,也是台湾比较早研究水果咖啡的咖啡师。
2011年,因为对咖啡里只能加牛奶和糖浆这件事,做得很厌烦,庄宏彰生出了“为什么永远只能换糖浆,而不能换掉牛奶呢?”的想法。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意咖啡试验。几个月后,第一款在公司内部被给予高分的产品:荔枝冰咖啡上市了。
但遗憾的是,这个产品两周后就下架了,“那时候市场还未到,消费者不能接受咖啡+水果。”庄宏彰说。
2012年,庄宏彰又推出了柠檬冰咖啡;2013年推出甘蔗冰咖啡,接受度好了一些,但依旧不温不火。
真正火起来,是从2014年的橙香冰咖啡开始的。“因为橙子认知度高,和咖啡结合后,有熟悉的味道,又有咖啡的香气,很快在台湾大火起来。”庄宏彰说。
目前庄宏彰就职的Come True Coffee,在台湾有6家店。每家店都会有5支创意咖啡,以及3-4支根据当地食材做的当地限定饮品。
庄宏彰供职咖啡馆推出的创意咖啡
“目前创意咖啡在门店的出杯量占到20%,但创意咖啡还有一个好处,客单价高,对营业额贡献比较大。”庄宏彰介绍。
如今,在台湾,创意咖啡已经屡见不鲜,在庄宏彰看来:“创意咖啡的本意,就是让原本不喜欢不接触咖啡的人,愿意去尝试咖啡,应用牛奶之外的其他原料,让消费者在视觉和味觉之外,去感知咖啡”。
Andy表示了和庄宏彰同样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做创意咖啡是不务正业,我的看法不一样。咖啡最早出现之前,没有牛奶没有糖,现在不仅加糖加奶,还变换出现燕麦、杏仁奶、椰奶等,这不就是创意咖啡吗?
我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加牛奶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加水果、加酒的呢?
中国人接受红酒之前,最常用的形式就是红酒加雪碧,这种方式是推广了红酒还是破坏了红酒呢?威士忌也一样,很多初尝者,就是从鸡尾酒开始接触威士忌的。
现在创意咖啡,就是一种很好降低咖啡接受门槛的形式,让更多人喝咖啡的有益尝试。” 他说。
创意咖啡有助于咖啡的接受度提高
让咖啡饮料化,打开思路做创意和研发,加入水果、茶、酒,为咖啡提供更多可能,也会让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咖啡。
“创意咖啡、果咖、鸳鸯咖啡不是凭空出世、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终到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而做出这个判断的。未来果咖有机会作为普世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奈雪相关负责人说。
正如星冰乐曾“拯救”星巴克的危机一样,如果使用得当,或许创意咖啡也会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助推力。
创意咖啡能成为主流吗?
定价是尝鲜还是高频
在上海的O·P·S CAFE,店里仅有6款创意咖啡,每款的定价都在40元上下,比普通的咖啡高出三分之一。
台湾的Come True Coffee,售卖玫瑰花结合氮气的创意咖啡——花样闺蜜,一杯的价格也超过了40元。
创意咖啡的单价普遍偏高
整体来看,创意咖啡的售价普遍高于意式咖啡,价格和手冲接近。虽然出于尝鲜的目的,可以吸引一波拔草的顾客,但是比较高的售价,会限制消费者购买的频次。
价格是创意咖啡的第一个门槛。
在庄宏彰看来 ,“定价合理、口感消费者比较能接受的果咖,有机会成为主流产品。”
口感是惊喜还是惊恐
庄宏彰告诉我,创意咖啡之所以没有在台湾成为主流,一是定价高,其次是很多创意咖啡,只是徒有其名或者徒有其表,口感堪称“惊恐”。
名字再有故事,看起来美出天际,不好喝,顾客的舌头不买账,就注定只能是个短命的产品。
目前创意咖啡品类中,庄宏彰比较看好的是水果咖啡。相对来说,水果是普及率高的物料,操作难度也可控,而且只要用对了水果,口感接受度会比较高。
创意有没有兼顾运营
创意咖啡还有一个痛点,就在于标准化和操作的便利性。很多创意咖啡选用了比较小众的原料、或者是操作起来步骤过于复杂。对于独立咖啡馆来说,出杯量不高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
复杂的调制过程
但一个产品能否成为流行款,要考虑到规模化、实现快速复制,这就要求原料易得和操作简单。黑糖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料采购简单,制作又不复杂,大小门店都用到了现在。
目前和咖啡相结合的主流品类是,咖啡+茶、咖啡+水果、咖啡+酒。这三个品类在掌握好比例、选好原料的前提下,运营成本并不会太高,成为爆款也是有机会的。
但是一些加入花朵、柚子皮、氮气、蔬菜等让咖啡看起来更为炫酷的方法,因为操作难度高,并不推荐。
(来源:咖门 国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