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非盲目的扩张,实际上,流量池效应带来的是获客成本的降低,从高达103.5元减少至16.9元,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非常极限的打法。
并且,根据瑞幸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Q1到2019年Q1,其咖啡经营亏损率呈现明显下滑,从966%降低至110%。规模效应的优势在于,一旦熬过临界点,庞大的客户积累,会让其盈利反弹也会十分可观。
连咖啡则选择了盈利先行,尤其是要保证单店盈利模型的成立,这点在瑞幸崛起之前,连咖啡就已经开始尝试。螳螂财经参考连咖啡CMO张洪基的说法,到2017年底,连咖啡线下的100多家咖啡车间就已经实现了全部盈利。
但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随着瑞幸的扩张,整个咖啡市场陷入空前的抢滩登陆战,连咖啡也在这一年加速门店扩张,新开了300家门店,并在去年年底宣城次年要新开50家大型旗舰店。
这也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部分门店陷入亏损状态。或许意识到瑞幸的路线并不适合自己,连咖啡选择了及时止步,在2019年春节附近着手开始进行调整,就有了上文所言的门店收缩,刮骨疗伤过后,连咖啡回归到既有路线,到4月份的时候宣布已经全面回归到盈利状态。
现在来看2018年的咖啡市场,最大的关键词应该就是“浮躁”,连咖啡也陷入了一种节奏换乱中,2019年初的姿势调整更像是一种被迫的战略收缩,市场不需要两个“瑞幸”,如果做不成“瑞幸”,又背上了亏损的帽子,恐怕故事就很难讲下去了。
公司和人一样,禀赋不同,适合的路线自然也不同。2018年前的连咖啡,注重的不仅是每个门店的盈利水平,还有产品层面的研发创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一年推出30款新品,从咖啡到鸡尾酒到椰子汁,可谓品类丰富。这更像是传统零售攻城扎寨的方式,虽不快但胜在稳,2018年被瑞幸带了一波节奏后,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轻与重:成本结构VS心智占领
门店规模迅速扩张背后,不仅是快与慢的区别,也是轻与重的区别,庞大的门店数量带来的既是重资产,也是重运营,这也是瑞幸亏损的关键,有趣的是,互联网本身则是以轻快著称的。
连咖啡最初也是打算从轻入手,其线下门店之所以叫做“咖啡车间”,就是为了区别于传统咖啡馆,不用花大力气做空间设计和布置,面积小,位置偏,转身灵活,主打外卖配送并不鼓励门店自取,据第三方数据平台jingdata测算,外卖咖啡场地成本平均仅为传统咖啡馆的1/3。
不仅如此,为了聚焦咖啡生意,做轻模式简化成本结构,连咖啡还在2017年4月放弃了一直以来的自建物流,将配送服务转嫁给美团。在线上部分,不像瑞幸自主研发app,实行小程序和app双线下单,连咖啡始终将流量入口放在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服务号上,即便放弃一定主动权,也要保证运营上的轻盈。
也正是因为对轻模式的坚持,让连咖啡在成本结构上预留了较大的盈利空间,相比瑞幸的一往无前,连咖啡更在意的是渐进式的探索。这也让其在流量引入上,极度依赖于线上场景的导流。
在流量获取上,连咖啡同样选择了社会化营销,只不过相对于瑞幸的简单粗暴甩钱补贴,其更注重于小程序上的虚拟场景设计,在去年上线了“口袋咖啡馆”的虚拟咖啡馆游戏项目。
虚拟咖啡棺的背景、装饰、人物都能自由选择,整体采用了手绘卡通的画面风格,用户可以在连咖啡小程序里开个自己的虚拟咖啡店,售卖连咖啡的饮品,获取咖啡奖励。连咖啡还请来一些名人参与,通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协助营销。
有趣和有钱到底哪个重要?这是个问题。消费者的身体是最诚实的,哪里有羊毛他们就在哪里。
现在已经快到2019年年中,连咖啡的大型咖啡馆依然没有传来多少消息,在场景构建上,其重心似乎还在线上的新模式“口袋咖啡”上,联想起张洪基此前在接受《零售老板内参》采访时曾透露的——连咖啡未来会ALL IN小程序,不难判断线上场景的构建依然是连咖啡的重中之重。
此次融资后,是否还会加码线下场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螳螂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连咖啡 瑞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