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这条火热的赛道上,瑞幸和连咖啡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互为映衬,彼此对照,才使这条赛道不会过于单调和乏味,这两种商业样本的同时存在,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赢得对手,而是证明自身。
但随着互联网咖啡步入后半场,在资本的裹挟下,二者的轨道也开始呈现交叉重叠,星巴克捕手、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对瑞幸的投资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意味着瑞幸半只脚已经踏到了岸上,连咖啡的引擎也正在加速。
就在瑞幸宣布完成B+轮1.5亿美元融资后的第六天,宣布赴美IPO的第二天,4月24日,老对手连咖啡对外宣布完成2.06亿元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连咖啡创始人王江和张晓高、启明创投、高榕资本联合投资,其中启明创投和高榕资本同时也是连咖啡B+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
在商业竞争中,你很少会见到如此和谐的场面,两大头部彼此十分客气,连互相调侃和揶揄都非常少见,言及对方,都是咖啡市场非常庞大,完全容得下。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尽管中国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咖啡市场,但目前依然还在教育市场的阶段,共同做大蛋糕才是正经事,更何况二者作为咖啡市场的新兴挑战者,在星巴克、Costa等巨头的阴影下,还是团结一致的好。
在咖啡历史的进程中,星巴克们完成了早期的文化普及和消费教育,20年时间过去了,他们拿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却也陷入老迈僵化的境地,这时候互联网咖啡跳出来,说要带来新一轮的革命,正式启动新式咖啡消费的飞轮效应。但互联网+咖啡也有不同的打法,连咖啡和瑞幸显然有不同的理解,在快与慢、轻与重之间各有抉择。
慢与快:单店盈利VS规模效应
尽管同为互联网咖啡头部品牌,相比瑞幸的闪电般崛起,连咖啡显然要“悠闲”和低调得多,用他们自己的说法,就像“温水煮青蛙”。
2014年成立,最早为星巴克、Costa等咖啡提供外送服务,2015年开始转型并自建咖啡品牌,不同于瑞幸的团队是由神州专车跨界而来,连咖啡品牌的诞生要更一脉相承,本身就身处产业链中,自然也能及时发现咖啡市场存在的庞大潜力。
图:连咖啡融资轮次,来源于天眼查
图:瑞幸融资轮次,来源于天眼查
连咖啡相比瑞幸的“慢”体现在各个方面,螳螂财经拿天眼查的数据来说,融资节奏上,连咖啡5年融资6次,瑞幸一年多融资3次。融资上的快慢直接体现在开店上,瑞幸一年开了2000多家店,连咖啡5年开了400多家店,而且在春节过后开始关店。
据《经济参考网》等媒体曝出,上海地区门店从最多120家,收缩至只有70多家在正常营业,全国关店比例更是达到30%~40%。
快和慢只是表现形式,背后是两大运营思路的区别。
瑞幸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典型的互联网烧钱补贴式打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线下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通过社交裂变建立流量池,将所有潜在的用户先抓取进来,积累数据并进行持续性跟踪营销。并做好了长期亏损的打算,在今年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瑞幸CEO钱治亚也明确表示过,目前并未设立盈利日期,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连咖啡 瑞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