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中国本土主营的电商业务将于7月中旬正式关闭。看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确实是不行了,奋斗了那么多年,市场份额只有区区千分之六,只能选择退出。
“苹果在中国不行了,下一个就是星巴克。”
今年1月,著名国际投行高盛放出了上面这句狠话。听着语出惊人,细想之下实则有据可依。
苹果创新不足在业内已经是一种共识,但苹果的中国对手,譬如华为、小米们,个个都干劲十足,对创新抱有“掘地三尺”的精神,颇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另外,他们那密集的新产品发布会总是能有新颖的卖点,狠狠地刺激到消费者疲软的感官。
星巴克当前在中国市场所面对的竞争环境,可以说是苹果五六年前的缩影。2017年在资本富养下突然冲出的“小蓝杯”——瑞幸,把星巴克杀了个措手不及。现在的瑞幸,很像2013年的华为,彼时华为mate系列手机横空出世,开启了中高端智能手机战略,吹响了向苹果手机腹地进攻的号角。
不同的是,瑞幸还在靠资本输血,处在冲刺阶段,成败犹未可知,而华为已经在中高端手机市场站稳脚跟。反观他们的对手却处境类似,都不太如意。苹果在华低迷的现状暂时还未看到扭转的曙光,星巴克去年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只能紧紧抱着阿里这个大腿。
两只来自大洋彼岸的雄鹰,曾经展翅翱翔,甚是威风,如今却陷迷雾之中。但对星巴克来说,一切还没有那么不可挽救,毕竟瑞幸这只“雏鸟”的翅膀还没那么硬,自己也还有阿里这张王牌,所以星巴克与瑞幸的战局,变数还很大。
不过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两者的关系:星巴克苦瑞幸久矣。
我们不妨以阿里的到来为分界线,来剖析星巴克和瑞幸的阶段性战事。阿里和星巴克的合作始于去年8月初,而星巴克是从9月开始陆续上线外卖业务的,所以笔者分别以去年前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为不同阶段来看两者的持久战。
互联网打法猛如虎:瑞幸野蛮上行,星巴克疲软下行
2018年,不差钱的瑞幸发展得风生水起。根据极光大数据的洞察报告,去年9月,瑞幸APP月均DAU接近16万,APP新增用户数均值超过3万,这还不包括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的数据。
此外,在线下渠道战方面,瑞幸去年在9个月的时间里就落地了超过1000家门店,反观星巴克20多年才在中国开了3600家门店,瑞幸充分向星巴克证明了“瑞幸速度”。
显然,瑞幸依靠独有的烧钱互联网打法,成功在短时间堆起了一个仅次于星巴克的“咖啡帝国”。不得不说,瑞幸的成长充分体现了资本和互联网的野蛮性,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依然是一条真理。
或者说星巴克运气不好,它碰到了野蛮的瑞幸。有一点毋庸置疑,星巴克的确是在瑞幸出现以后,开始表现出增长疲态的。显然,星巴克碰上了“瑞幸劫”。
根据相关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国区同店销售增速分别为6%、4%、-2%。而在瑞幸未出现之前,星巴克的这项数据一直还比较好看,比如2017年四个季度的增速都在6%以上。
下坡路走的飞快,受到重创的星巴克,没有料到瑞幸的出现,更没有料到瑞幸的杀伤力。
但如果说星巴克的下滑完全是由瑞幸一手造成的,也不切实际,毕竟这两年各路资本也为咖啡行业输送了不少创业者,包括专注外送的连咖啡、麦当劳的麦咖啡、无人咖啡品牌友饮咖啡等,这些都是星巴克明面上的竞争者。
不过说瑞幸对星巴克的下滑有突出“贡献”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瑞幸一直想要扳倒的都只有星巴克,从复制供应链到价格战再到起诉垄断,瑞幸早就坚定不移地将星巴克视为了宿敌。
“瑞幸大法”奏效了,独自对抗瑞幸的星巴克在前三个季度过的甚是煎熬,从结果上看,瑞幸基本完胜。
阿里入局后,星巴克依旧“失速”
去年前个三季度,星巴克跌的挺惨,不过幸亏星巴克聪明,及时抱上了阿里这个大腿,但战局依旧很复杂,星巴克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根据星巴克今年1月份公布的2019财年一季报,2018年第四季度(10月-12月),中国区同店销售增速为1%,同店交易下滑2%。而全球同店销售增速为4%,美国的可比店面销售额增速为4%。
从增速来看,星巴克的状态有所回暖,起码摆脱了负增长的阴影,但是对比全球和美国同时增长4%的数据来看,只能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表现依旧疲软,但中国市场可不疲软。国际咖啡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显然,星巴克是有所回暖,但却和中国市场的高增长脱节了。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
第一,阿里对星巴克的赋能效应正在释放初期,还不明显。去年9月份星巴克就与饿了么合作推出了咖啡外卖,这么说去年第四季度的销售增速拉回到正数,必然有阿里的一份功劳。
但是同店交易量下滑2%这个数字却显得非常刺眼,按理说外卖渠道上线只会给星巴克带来增量,况且星巴克的线下门店还在不断增多,因此星巴克线上和线下的总交易量是会上升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