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传”5年之后,7-11进军福州的靴子终于落地。4月11日,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福建榕宁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福建省特许经营合同》,标志着7-11正式进军福建市场。福州是其扩张第一站。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福建榕宁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两大股东分别为福建榕宁投资有限公司和三福服饰有限公司,这也印证了此前业界关于福建本土企业三福百货获得7-11福建省特许经营权的说法。
7-11挺进福州,释放出两大信号。
其一、这意味着历来稳健发展的7-11要加速扩张了。在中国各大便利店品牌纷纷跑马圈地的背景下,7-11也不甘落后,这两年分别与南京金鹰、西安提客、武汉大东方、福州三福百货等本土企业合作开店,布局明显提速。
其二、同时也说明,以福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便利店业态开始“觉醒”。作为福建省会,福州便利店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甚至不如同在福建省的厦门市。这两年伴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相关政策落地,福州便利店将迎来发展机遇。
业内共识是,鲜食作为便利店的灵魂,它承担着提升差异化与毛利率的双重重任。但问题是,福州号称小餐饮之都,各类快餐店、地方小吃非常发达,而以鲜食为特色的7-11能否满足福州人民本地化的口味?
市场“觉醒”
7-11进驻,是外资便利店品牌第二次试水福州,也是福州便利店市场的第三次转变。
早在2001年, “1+1欢乐屋”、“易喜”等台湾便利店品牌进入福州,它们于2004年前后相继停业,福州便利店行业一度出现短暂的倒闭潮。
随之而来的是本地化便利店兴起,但总体而言,福州便利店业态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15至2017年,福州连续三年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中排名倒数。
数据显示,2017年福州在全国36个城市便利店指数中总排名30名,平均每1317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与东莞(1012人/间)、太原(2010人/间)、成都(3122人/间)、乌鲁木齐(每5099人/间)等省会城市相比,福州便利店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见福便利董事长张利表示,以目前大陆平均每4000人一间便利店的水平估算,福州市的便利店市场饱和度应该在2000家左右。
福州便利店指数落后,政策原因首当其冲。《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直到2016年,福建省印发《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才首次提出允许具有24小时服务能力、门店较多的连锁便利店现场经营熟食和设置便民药柜等各项附加便民服务功能。而在此前,福州便利店是不被允许经营熟食的,这将便利店的鲜食品类排挤在外。
“在台湾,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中,饮料、乳品和鲜食商品占到38%,包括出版品在内的服务性商品的销售占到17%,而福州本土便利店销售最多的日用产品在台湾便利店仅占6%左右。”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表示。
消费者的习惯也是福州便利店不够发达的一大原因。在一线城市,便利店已深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代收罚单、代交保险费,提供传真、网络购物、照片冲洗等各种便利服务,快餐和热饮也能在便利店购得。
“福州市民生活节奏慢,有大把时间去物价低廉的超市购物,这使得便利店在福州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1+1欢乐屋和易喜进入福州一年后,就撤除原有的为手机充电等增值服务,它们的退出也是由于市场不成熟。”福建批发零售协会副会长许安心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此外,福州当地特色的二房东角色(本地人称之为“二哥”),也成为便利店难以规模化发展的原因之一。“‘二哥’往往会租下整条街的商铺,再高价转租。这就造成适合选址的店铺租金高昂,开店成本增加。这一点在福建其他地方也有,但福州特别突出”。张利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不过有观点认为,伴随着7-11的入局,福州便利店市场将逐步“觉醒”。本土便利店企业也开出定位商务商圈、增加了鲜食、装修高档的“类7-11”模式便利店。
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7-11在福州主要选择复合型商业区域,还有意引入福州本土鲜食。以7-11的开店模式,现阶段福州的主要选址会集中在商业、写字楼、高校、社区集中的复合型商业区域,并逐步向周边地市布局。
7-11进入福州,业界的疑问是,福建本地小餐饮发达、各类小吃店云集,而7-11主打的鲜食品类能否PK本地化小吃?据一位便利店专家表示,7-11进入西安事实上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对此张利认为,福州便利店鲜食确实做得不好,福州小吃太多并不能作为借口。台湾小吃不比福州少,但台湾便利店的便当依然热销。
另一方面,福州便利店业态是否一定要引入鲜食品类也是见仁见智的话题。“福州有些便利店只做干货一年也有几个亿的利润,但在商圈卖鲜食反而差强人意,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是否一定要像日系便利店一样去做鲜食。”张利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