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餐饮的门槛较低,只要拥有一个好产品,开出一家或几家很火的店其实不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大做强一个连锁品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据中国餐饮行业协会统计,目前餐饮行业门店,新店一年内的倒闭率高达60%。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店开张,每天也有很多的老店关门。
连锁经营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才。门店的复制,其实就是人才的复制,特别是店长。中国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也是很多连锁企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困境。
怎么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连锁餐饮老大海底捞、喜家德等是怎么做的,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海底捞:“利他主义”的师徒制
海底捞一直是餐饮行业的标杆。
这家在四川简阳起家,一路做到全国,至今在全国有300多家门店,2017年收入达到116亿元。
连锁餐饮最重要的是复制,特别是人才的复制。一开始规模不大时,问题不大。然而,当海底捞发展到50家时,就开始变得吃力了。
为什么呢?
因为,海底捞人才发展的通道是内部晋升。
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海底捞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优秀店长可以晋升到小区经理、再到大区经理,沿着公司管理层级的阶梯向上发展。
随之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优秀的店长一定能当好优秀的中层吗?如果店长都以“当官”为目标,去哪找新店长?
内部晋升的人才水平和理想人才的素质有差距,外部空降又带来了水土不服和内部矛盾。人才问题始终困扰着创始人张勇。
其实,在培养新店长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就是老店长。但老店长在培养店长方面往往有所保留,因为担心培养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从而让自己丢了饭碗。
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勇设置了一种“利他主义”的利润分享机制,激励老店长的思维模式从利己变为利他。
在海底捞,A级店的店长有资格当师父,师父自己选择徒弟,公司不干涉人选,但对“家族”人数限为5~12人,并且教练组会设置资格考试对徒弟进行认证,合格者成为储备店长。
师父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而浮动工资属于利润分享的范畴,店长有两种方案供选择:
一是自身餐厅利润的2.8%,店长就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店经营好即可。
二是通过带徒弟,分享徒弟餐饮的利润。公式计算如下:
自身餐厅利润的0.4%+徒弟餐厅利润的3.1%+徒孙餐厅利润的1.5%。
公司拿出利润的5%作为激励店长层级的总体奖金池。师父得到自己门店利润的0.4%(按一个月盈利100万的成熟店计算,店长在这方面的浮动月收入只有4000元)。
虽然这部分浮动工资的激励额度不大,但设置这部分激励对公司而言意义非常重大——虽然公司不考核店长财务指标,但店长至少有义务保证自己门店财务运营健康。
在激励师父的“教练行为”(带徒弟)方面,徒弟店利润的3.1%自动计入师父的浮动工资。徒弟如果再带徒弟,徒孙店利润的3.1%自动计入自己师父的浮动工资,1.5%自动计入自己师爷的浮动工资。
这样,师父从自己的徒子徒孙所在的门店所得的浮动工资,有可能远远大于自己的基本工资。最终,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在海底捞,几百万年薪的店长已有几十名,堪比中国上市公司高管。
“利他主义”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店长培养徒弟,因为可以从徒子徒孙店分享利润,老店长(师父)积极性大增,不仅对徒弟倾囊相授,还愿意凭经验帮徒弟找好的开店位置,开店以后帮助徒弟店提升评级(脱C)和培训服务员。
徒弟店的评级不影响师父店的评级,但只有徒弟店也达到A级,才有资格发展徒孙,让徒弟自己提高个人收入(3.1%的徒孙店盈利),再让师父进一步提高个人收入(1.5%的徒孙店盈利)。
店长家族抱团经营,采取协商机制,对公司总部职能部门的支持需求大幅度减少。
公司也不担心裙带关系的问题。明确的师徒利益机制,让老店长不可能随便找个亲戚去填补新店长的位置,因为徒弟店是老店长主要的收入来源,选错人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喜家德:“385合伙人模式”
喜家德是餐饮行业的黑马,凭借5款水饺,在全国开了500多家店面,成为水饺品类中的领先品牌。
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喜家德的“ 358”合伙人模式。
喜家德的模式比海底捞更近一步,店长不仅可以分享利润,还可以成为合伙人,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双管齐下,形成高度统一的利益捆绑。
那么,喜家德的“358”合伙人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3 就是 3%,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3%干股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第二,5 就是 5%,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入股5%。
第三,8 就是 8%,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5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投资入股8%。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