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是青团?
青团到底是什么?笼统地说,只要是以艾草汁(也有地区用其它绿色菜)混合糯米做皮,里面包裹上馅料,都可以被认作是青团。
短短3年,青团从声量、销量都呈现出了指数增长,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为什么是它,这个小小的团子,到底凭什么?
1. 群众基础好
如果你仔细想想,便能明白青团在中国拥有多么庞大的群众基础。
艾草分布广泛,除干旱与高寒地区外,你几乎可以在全国各地找到它——由此,它也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食谱中,只是名称不同,结构与做法大同小异。
浙江的艾青果,奉化的米鸭蛋,湖州的清明果,四川的草粑粑 ,客家的艾米果,福建的秋菊果、包糍,湖南的篙菜粑粑,其实都可以被归入大青团家族的范畴——也就是说,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而言,青团并不算是新东西,接受度极高。
2. 赏味期短
赏味期段,是青团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用于做青团的艾草只在每年春季生长,清明节后不久便不能再食用,因而自带了限量版基因,更方便的是,消费者因为习俗等文化原因,几乎是天然就明白青团有时效性,从而自我植入了“错过就要等明年了!立刻剁手!”的念头。
我们常说品牌是什么,品牌其实是一种本能反射,比如想到海底捞,就想到服务好。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团可以说是一种天生自成品牌的食物。
3. 包容度高
再看青团本身,皮并没有强烈的气味或味道,吃起来仅有些淡淡的苦味,就如包子、饺子等食物一样,包容度极高,为馅料的创新留足了空间,而新奇馅料的出现,则很容易引发话题度,点燃市场——其实青团的进京史,已经超过了6年,直到新口味的出现,才开始爆发。
“去年热出的青团试卖过,发现北京人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当时的腌笃鲜青团一下子就卖断货了”,盒马工坊餐饮研发负责人黄海飞向《中国商报》介绍,“北方人并不是不能喜欢青团,他们只是需要更加‘新奇特’口感的美食。”
结语
目前看来,与其说青团是一场大战,不如说它是一场狂欢:节日性非常显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大品牌并没有交战的意识,单看餐饮行业,更多的老板还是将它当做一种刺激消费者的手段。
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等平台上,青团的话题度和讨论量都极高,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相对于青团本身,“青团吃甜还是吃咸”拥有更高的热度——由此看来,在来年的青团狂欢中,如果你想借此来刺激消费者,那么最好让他们吵起来。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小鸭子)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青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