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认为,苏宁未来最大的对手,不是京东阿里,也不是外国零售巨头,而是:
“只有我们自己”。
2012年春,张近东决定扳回电商败局,他对内总动员:全年保底200亿,解除一切后顾之忧,全力冲刺300亿!对外,苏宁的全网价格战打响。
这场价格大战卷入了京东、淘宝,逼出了当当、国美,还把亚马逊裹挟了进来。杀到红眼时,拼的是谁先把血流干。而血,就是钱。
当年7月,苏宁定向增发47亿,紧接着在8月13日,又发行80亿元公司债。两次共计融资127亿元,相当于苏宁2011年净利润的两倍半。
京东迅速回击,苏宁8月13日发债,8月14日刘强东就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并“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并不想变成神仙打架的炮灰,于是纷纷出逃。苏宁电器股价因此遭受重创,8月14日当天大跌7.11%,其收盘股价与定向增发时相比,暴跌超50%。
前台早已一片猩红,后台的张近东似乎云淡风轻:“苏宁是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如果我的企业没有风险,我个人的投入有什么风险?”
价格战最终在国家发改委介入后偃旗息鼓,胜负未分。
然而这一年,苏宁的净利从上年的历史高点48.21亿元,迅速滑至26.76亿,几乎腰斩。
拥抱阿里
2013年初,张近东将“苏宁电器”更名为更像科技企业的“苏宁云商”。
6月,苏宁继续牺牲利润,宣布线上线下同品同价。以前坚决不承认电商会有多大出息的张近东,还开始频频给自己戴上互联网的新帽子。
“苏宁不是一个传统零售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零售商。”甚至,他还干脆表示,“我们就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于是,在几乎每个互联网的风口,都开始出现张近东的身影。
2012年,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苏宁正式向全品类经营扩展。
2013年10月,收购视频网站PPTV。
2014年,成立苏宁保险销售公司,成立独立物流公司。
与此同时,苏宁还调整了组织架构,启用一批互联网背景高管。
但,苏宁业绩却在持续恶化。
2013三季度,苏宁出现上市9年来的首次单季业绩亏损。全年,利润同比下降95.5%。
2014年5月投资者交流会上,张近东说:“苏宁最艰难的时候即将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弯道转向直道的曙光。苏宁在向O2O全渠道零售商转型的步伐走在了全行业最前列,仍是这一波新商业浪潮的引领者。”
可2014年,苏宁业绩依旧尴尬:线上业务方面收入同比仅增长了17.8%,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或许是觉得靠自己难以回天了,2015年,张近东算是彻底向互联网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
当年8月10日,阿里巴巴用约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云商,同时苏宁以约140亿元买阿里巴巴股票。
马云把这次换股比作“结婚”。张近东则表示,“传统企业要+互联网,就要拥抱BAT。”
行家功夫一出手,才知道有没有。
在阿里的助力下,苏宁的线上业务总算突飞猛进。此前两年,苏宁线上业务营收均为220亿元左右。但2015年,其线上业务规模超过400亿,几乎翻倍。
但即便这样,就算整个苏宁加起来,也已被京东甩出了几条街。
幸好,托了阿里的福:
当初入股阿里时,阿里股价不到80美元,到其2017年12月第一次卖出时,阿里股价已涨到170美元附近,此后的分三次套现清仓,让苏宁共计盈利约140亿元。
这笔钱,美颜了苏宁的财报。
极速号令
2017年,社区便利店、智慧零售成了新风口。
这被张近东视为大翻盘的机会:“过去十年,互联网零售在资本追逐和推动下的野蛮增长期已经一去不返,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
对各种互联网新词,他已经用得炉火纯青。
“苏宁的智慧门店构建的就是终端互联网场景,既可培育新的市场需求,也是新的流量入口,是任何同行都无法企及的稀缺资源。”
于是2017年底他高调宣布,开启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并提出,未来3年要将互联网门店拓展到2万家左右。
2018年1月14日,张近东再次修改了公司名字:将“苏宁云商”改名“苏宁易购”。第二天的春季部署会上,他号令:
“向着2020年交易规模四万亿的大目标全面冲刺!”
于是,即便有一系列便利店企业关店危机,无人店及无人货架退潮等不利因素影响,苏宁也没有减缓自己的扩张步伐,并且一举跨入到万店新时代。
但这一次,张近东真的看准了吗?即便看准了,苏宁又能在这场新老巨头的大混战中占到多大便宜,也可以说是相当的未知。
尤其是,回头望望,那曾经的沧海茫茫。
2009到2018,中国网上零售规模从不到3000亿涨至9万亿。而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中,2018年上半年,阿里+京东吞下了网上零售超过八成的市场交易份额,苏宁才4.5%,还不如拼多多。
与之对应的是,至2009年,苏宁的市值就已经突破千亿,京东的估值不到20亿。砥砺奋进约10年后,苏宁的市值依然在千亿左右,当年被张近东看不上眼的京东,其市值已是苏宁的2倍还多。
来源: 新芽NewSeed 作者: 华商韬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