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城市深夜招魂灯”的便利店,面对当下的经营困局与资本鏖战,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温情了。
2018年以来,随着传统零售、电商巨头等各路大佬跑步入局,便利店行业迎来了资本新高潮;可到了下半年,大批便利店轰然倒闭,又给行业浇上了一盆冷水。
在这场争夺战中,“苏宁小店”的极速扩张让业内最为惊讶。
据官方介绍,去年一年苏宁小店在全国已经开业4000多家,速度惊人;并且,苏宁还计划将在2019年开出15000家门店,胃口极大。
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已经开始呈现出“降温”趋势,并且未来形势难以预料。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苏宁的激进布局到底意欲何为?不甚宽敞的苏宁小店里究竟又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华丽财报背后
2月27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2018年苏宁实现营收2453.11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高达133.20亿元,同比增长216.20%。
苏宁易购2018年业绩报表
乍一看,苏宁上一年战绩斐然,给大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华丽财报的背后,其实是自身主营业务的迷失。
事实上,自2014年起苏宁公司主营业务就为亏损状态,但财报却一直显示为持续高盈利,原因在于其非经常性损益——
业内都知道,苏宁主营业务并非想象中赚钱,其财报全靠出售资产的非经常性损益撑场面。在此报告期内,苏宁分别于去年5月和12月出售阿里巴巴股权,两次合计收益高达108亿元。
2015年,苏宁耗资收购阿里巴巴新增发的2600多万股票,通过三次“倒卖”净赚140多亿元。而这些资本收益,成为了苏宁以后17、18年最大的利润来源。
资本运作让苏宁大赚一笔,但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一直以来,苏宁都希望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发展,但自身定位却非常模糊,很多缺乏战略的投资,让其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2013年,苏宁耗资4.2亿美元投资PPTV聚力,然而后者真是“实力坑爹”,在后来的2年间累计亏损额超过10亿元。
2014年,苏宁千万美元收购满座网,结果运营不到2年后就将其关闭。
2016年,苏宁3.2亿美元收购龙珠TV,而龙珠TV当年就亏损了4.7亿……
大量的投入持续消耗着苏宁的真金白银,而主营业务又常年亏损,造血不足以缓解债务压力,苏宁线上烧钱之路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失利和线上被京东阿里压制的情况下,苏宁只能“另辟蹊径”,把线下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开启了线下烧钱模式。
整合线下资源
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认为未来10年、20年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时代,如今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在很多行业内得到验证。
其实早在2013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就已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互联网未来将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零售业的未来一定是线上线下融合”。
近几年,互联网红利已经到了瓶颈期,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在线下开辟第二战场并从中占据优势,已经成为苏宁这一电商零售巨头最关心的问题。
2月12日,张近东在新春团拜会宣布,苏宁易购正式收购万达百货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苏宁官方表示,公司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补足其在百货方面的拼图,完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
很明显,收购万达百货,苏宁求的就是它的线下流量、资源和版图。
苏宁最早以家电、3C起家,在中国零售业态布局已久。随着2017年底智慧零售战略确立,苏宁逐渐向全品类、全场景、全域过渡,并且大有加速落地线下之势。
通过全新科技化、智能化的不同业态和产品,苏宁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布局。
如今,苏宁在线下的门店结构上呈现的是多业态形式,苏宁内部将其归结为“两大两小多专”。
具体而言,“两大”指的是苏宁广场和苏宁易购广场,“一小”是苏宁小店,“多专”则包括了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等多种业态门店。
如今,苏宁广场和苏宁易购广场开始陆续落地,苏宁小店深耕全国社区,零售云店牢牢控制着郊县市场和县镇市场,苏宁极物、红孩子等专业店也大有斩获。
经过2018年的快速发展,苏宁智慧零售业态中的明星产品也已经脱颖而出:苏宁拼购、苏宁零售云、苏宁小店已成为智慧零售的“三剑客”。
苏宁拼购瞄准电商的长尾需求,苏宁零售云将现代化的零售服务实现向四五线市场赋能,而苏宁小店则是覆盖全国一二线的社区。
尤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的先锋,苏宁小店已经成为了苏宁打造全渠道、全品类、全服务概念的线下零售新场景的典型代表。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苏宁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