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的生意里,品牌溢价可能没那么灵
消费者对这一套有多买单呢?
DT君采集了高德及微博上约2万条关于名创优品和无印良品的评论,分析大家在提及这两个品牌时的情绪和内容。
从情感分析来看,名创优品的相关评论中积极情绪占比明显更高,而无印良品的消极情绪占比接近名创优品的2倍。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名创优品收获了更大比例的认可和喜爱。
把评论内容的关键词拉出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无印良品获得更多消极反馈的答案。
大家对于两个品牌的评价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喜欢”、“不错”、“齐全”、“环境”等声量在两边都挺大,货品丰富、环境干净明亮都是年轻人热爱这类店铺的理由。
两个品牌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价格,名创优品收获了“实惠”、“性价比”、“便宜”、“十元”等关键词,而无印良品则对应“价格”、“小贵”、“品质”等内容。
有趣的是,不少评论在提及名创优品的同时也会带到无印良品,DT君随意查看了几条:“无印良品的化妆品专用包放不下这些东西,就去名创优品买了这个”、“无印良品和名创优品都消费了点”、“名创优品的瓶罐真的超级像无印良品”、“无印良品&名创优品的收纳盒太好用了”、“墙裂推荐名创优品家的颈枕,竟然和无印良品的感觉差不多”……
这表明,在不少人眼中,两者存在很强的可比性,甚至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从情绪偏向来看,更加高端大气的品牌形象撑起来的溢价并不那么讨巧,实惠与性价比反而更胜一筹。
如果回顾无印良品在日本的发家史,就更能理解它在中国没有打开太大局面的原因。无印良品创立之初,便意图将“低价”和“高质量”结合起来,商品开发的价值观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商品,这也让TA在日本发展迅速。
无印良品在中国高端路线的失败,与众多“新十元店”的备受青睐,都指向这样一个现实,日用品和杂货的生意里,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对于品牌溢价的接受空间并没有那么大。
资本也看好新“十元店”们的未来
真金白银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出新十元店的受欢迎程度。
名创优品在短短五年之间,全球门店数就扩张至2600家,平均每月开出80-100家门店。营收增长也相当快,四年时间就从2014年的20亿元突破到2017年的120亿元。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曾表示:一款杯子一年就能赚一千万。
嗅觉灵敏的资本也用钱投票,表达了对高性价比杂货店的看好。2018年5月,NOME获得1.8亿元A+轮融资,同年9月,名创优品获得腾讯10亿元的战略融资。更不用说,网易严选、淘宝心选、小米有品等也大举进入这一行当。
市场对照顾到生活细节的十元店追逐可见一斑。
“十元店”low么?关于消费升级的一些迷思
一边哄抢各类高溢价的网红产品,一边感叹被赋予消费降级内涵的名创优品真香——这让DT君一时有些困惑,年轻人的消费世界到底在升级还是降级?大家更理性了,还是更狂热了?
再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并不难理解。代际更迭带来的消费变化,并不只拥有一个内涵,消费升级也不是单指消费金额升高、追求高品质、认同品牌溢价。
峰瑞资本黄海早前总结了日本消费升级方面的规律,很巧,跟我们对当前消费社会的观察不谋而合,在这里特别引用:
? 本土化,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家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 个人化,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
? “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
? 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
DT君过去几年跟踪了很多热门品类,一方面,网红品类接受着年轻人乐此不疲的打卡,星巴克依旧拥有众多拥趸,故宫等IP成为流量巨星,进口猫粮销量持续上涨,品牌、文化、新奇、陪伴都能在年轻人这里斩获一波高溢价;另一方面,优衣库连年霸占服装销量前列,宜家和小米填满年轻人的家,名创优品们的门店里熙熙攘攘,高性价比获得最朴实的投票。
总结起来就是,代表面子的符号价值和代表里子的质优价廉,成为打动年轻消费者的最大要素,前者代表生活所需的情感和仪式感,后者代表脚踏实地的物质生活。
靠着名创优品的趴趴熊,连着小米wifi的网,喝着星巴克的咖啡,把玩着故宫的口红……这个场景并不违和。
来源: 微信公众号:创业邦 作者: 爱逛十元店的DT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名创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