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十年时间,放在今天的年轻人那里,可能正在读商学院,读书都可以读到博士学位了 。读商学院也没错,但是对于餐饮业这样一个扎根于市井中的行业,很多经验与阅历真的是无法照本宣科学会的。
问题是,这一代餐饮人的经验与思想财富,如何传承下去,这或许是比找到具体的接班人更加重要的问题。
经验的标准化与迭代
这些年来,在谈论中国餐饮业发展的瓶颈时,被讨论最多的是所谓中餐标准化的问题。其实对于这些餐饮老江湖来说,这个问题未必最困扰他们。去西贝吃饭的人,都见过西贝的明厨亮灶,都见过西贝上菜的倒计时小沙漏。上菜时为什么要给你放个小沙漏看时间?表面上看是提高客户体验。其实有业内人士早指出过,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倒逼后厨的流程与操作标准化,因为只有后厨标准化规范化,前台上菜才可能有效率。一个小小的沙漏背后,是餐饮供应链改革的冰山一角。
所以,在这次论坛上,黄耕才会直接说:“说中国餐饮没有标准化的,可以问问妈妈家里包饺子时有没有标准?也是有标准的。中餐的问题是标准没有被严格的执行。”
从永续经营的角度来说,或许真正的难题在于,这一代餐饮人摸爬滚打换来的经验与认知如何传承下去?这里说的不是员工操作手册,而是真正可以登堂入室、启发后人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成果。
很多时候,这需要靠经典来传承。在中国商界,研究联想有凌志军的《联想风云》,研究海尔有张泳的《海尔是海》,研究腾讯有吴晓波的《腾讯传》。餐饮业呢?似乎流传最广的还是《海底捞你学不会》。
所谓接班人在哪里的假设,也是沿袭了过去餐饮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当经验无法标准化时,就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下去。
在这方面,贾国龙倒是对于餐饮企业的人才梯队提出了一个团队建设模型。他认为,一家企业好比是一只球队,“我本身比较喜欢体育,经常把企业组织比喻成一个球队。包括我们搞赛场,其实好多都是跟体育里面学的。你看足球队22个人,有人在场上,有人是替补。假如主力队员受伤了,犯规了被罚下了,替补选手一定要能替得了。不能说替上去就输了。不然就是一个不成熟的球队。”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因为这个球队模型模糊了清晰的代际界限,而是用主力和替补两个阵营的共存来解决传承问题。看过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主力和替补是动态关系,虽有年龄上的代际,但是绝非论资排辈。
在体育世界里,很多体育强国都有靠一个团队内“主力带替补”的方式来完成代际过渡的例子。比如,1994年巴西夺得世界杯冠军,当时的冠军队里有一个年仅17岁的替补,没有出场一分钟,但是他就是在1998年世界杯开始自己辉煌职业生涯的罗纳尔多。1994年带上资历尚浅的罗纳尔多,就是让他看看冠军前辈怎么踢球,感受气氛,贴身学习,这个在五星巴西早已是优良传统。
所以贾国龙正面回应了贺光启说他要退休的问题,强调这是一个企业内部传承的系统方案:“我说过我要退休吗?什么时候说了?我还是想表达我的真实想法,我是有一个退休计划,而且不只我有,要求所有高管都要有退休计划。退休计划其实是指,你要培养谁来替你。我要求每一个高级干部,我们在座的,你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安排。”
他表示,“最好把人才含养在组织中,阿里是人才济济,良将不少,这是我们的追求。千万别最后变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因为只要下面有良将不少,你就能选出人来,因为你希望企业永续经营。”
所以,餐饮业千禧一代能否再干20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团队中,存在着多少“超级替补”?如果良将如云,则餐饮业不愁后继无人。
(来源:高街高参 房煜)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餐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