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咖啡的话,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于卖书,一天也就是200元,两者基本是一比十的关系。”一位来自北京的实体书店经营者如是说。
他所在的书店已有30多年历史,虽然很想“好好卖书”,但目前只能靠卖咖啡维持生存。
老店员说,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书店有着“响当当的名气”,“最红火时,不算批发,光一天的零售量就能卖到三四千块”。
据《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显示:2018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1.3%,实体书店的零售额却同比下降6.69%,全年仅321亿元,不足图书行业零售总额的36%,相当于“双十一”这一天的全网销售额的10%。
湖南岳麓书社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如今实体书店是一个小行业,和锅具市场差不多。”岳麓书社是出版界名社,其下属书店颇有口碑,可如今“天气不好时,一天才来一两位顾客”。
实体书店经营难,且越来越难,这是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的事,尚无有效应对方案。
奇怪的是,据2019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达4.3%,有的连锁书店一年新增店铺超100家。
进入2019年,该势头仍强劲,越来越多的“最美”“高颜值”“豪华”实体书店涌现出来。
一位书业经营者表示:“反正我们的实体店都在赔钱,至于为什么还有人投进来,可能是资金太多了,总得找个项目吧。”
另一位书店经营者则认为:“不奇怪,现在投资实体书店能赚大钱,只要找到窍门。”
经营实体书店,比想象的更困难
实体书店经营之难,出乎许多人的预料。
一位实体书店店长算了一笔账:卖一本书,利润仅5元左右,在北京,雇一名合格书店员工,每月成本至少是5000元。这意味着,人均每月卖掉1000本书才能持平,可在他的店,人均每月只能卖掉100—200本书。
况且,很多书的零售利润还达不到5元。比如大社、名社的长销书,进货折扣在6.2—6.8之间,而书店为促销,会给金卡用户7.5的折扣、银卡用户8.5的折扣,两相比较,几无盈利空间。
两年前停业的“七楼书店”总经理黄平说:“开实体书店,最多只能做到微利,年回报率能有5%,就算很不错了。我们当年能盈利,一是房租特别便宜,二是我们同时经营着中国图书网,大大节省了成本。如果没有中国图书网,每月至少要增加1万元进货成本,那么我们也无法盈利。”
“七楼书店”关张时,书迷们在网上哀叹惋惜,多家媒体曾予报道。可事实上,即使是“七楼书店”经营的顶峰阶段,平时也很少有顾客。只是书店每季度会办一次促销活动,折扣极低,能吸引一些读者,活动期间的销售额竟占全年的70%—80%。
湖南岳麓书社的工作人员表示:“过去还有一些老书迷,我们称他们是藏书家,他们会常来书店逛逛,如今连这样的人也很少了。”
经营难,则坚持下来的实体书店多属两种情况:
其一,有情怀,只要赔钱不多,就不放弃。
其二,以此为窗口,展示企业形象。
为什么读者不逛实体书店
对于实体书店经营难,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版本。
实体书店经营者的解释版本更多强调人的因素:在新技术冲击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变,从读纸质书,转向读电子书,实体书店成了无本之木。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体书店冲击相对小。调查显示,2018年,67%的美国成年人称他们在过去的12个月里读过纸质书,只有26%的人说他们读过电子书。
差异来自不同的市场环境。
“在美国,一本新书的价格可能高达60—70美元,读者通过网络购买,不仅享受不了多少折扣,且难快递到户,快递的速度也慢。”一位实体书店经营者表示,由于保证了合理利润空间,所以欧美书店虽面临困难,仍能正常运转,是阅读文化的主要推广者。相比之下,国内图书零售利润空间小,实体书店无力去培育纸质书阅读氛围。
在原有市场发展不充分前提下,新技术往往带来消费习惯的改变,而非市场升级。
“如今有的书定价奇低,比如一套公务员教材,书里印上二维码,读者用手机一扫,便可以听收费课程,出版方靠这个赚钱,不指望卖书,只要能收回纸价就行。”一位书店经营者说。在他看来,类似操作正日渐普及。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实体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