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图可看出,在李宁的品牌中,上述的其他品牌营收始终占比不大,且2014年后下降明显,截至2017年度末,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占比已不足1%。
而安踏除了主品牌外,收购而来的FILA已成为其业绩的主要推动力。
安踏自2009年收购FILA以来,又陆续收购了KOLON、Sprandi、Descente、Kingkow等品牌,截至2018年12月31日,门店数量分别为117、181、104、77家。
而FILA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截至2018年末其门店已达1652家。从财报数据来看,2018年安踏的服装类销售额为147.09亿元,占比61%,同比增长61.4%,据业绩会披露,此优秀成绩主要为FILA贡献。
再从两公司布局高端领域的战略来看,安踏的主品牌一直保持大众定位,以三四线消费者为主要受众,但安踏也并未放弃高端领域布局。
安踏主要通过收购布局高端领域,其收购品牌中,FILA中国的定位是高端运动时尚服饰品牌,拥有超100年历史,门店主要在一二线城市;收购的日本品牌DESCENTE为高端体育服装品牌,以专业滑雪体育用品闻名;而KINGKOW则致力于涉及高品质的儿童服饰。收购的品牌可与自身品牌相区别,有利于保持高价并利用原有品牌的知名度。
李宁则在2010年就提出高端化战略,进行品牌重塑,将战略定位到与国际一线品牌阿迪、耐克直接竞争,先后三次提价。但李宁的品牌价值和产品质量低于相同价格区间的国际品牌,无法获得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提价后的李宁失去性价比,原有的三四线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则转向安踏、361°等性价比高的品牌。定位不清晰的李宁库存激增、业绩下滑。
不过近年来,李宁在业绩转好后,开始了新一波的高端化尝试。2018年以来,李宁已参加了三次国际时装周进行营销造势,助力其扩张欧美市场的高端店,同时提升在国人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在2018年2月与天猫携手亮相纽约时装周后,李宁的新品卫衣售价达700元左右,很多时装周产品供不应求。而在今年时装周当天,李宁股价收涨2.55%,迈向2011年7月以来最高收盘价。
乍暖还寒:安踏与李宁的忧虑
面对未来,这两个国产体育品牌仍面临着不同的忧虑。
安踏收购Amer,交易总价为46.6亿欧元(约合355.04亿人民币),根据其2018年财报,目前安踏手中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92.83亿元,超3月银行定期存款8.07亿元,收购意味着较高的杠杆率,并且此次收购已对派息有影响,派息减少为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港元28分,是股东应占溢利的44.9%。
另一方面,安踏能否很好消化Amer仍存疑问,安踏总裁郑捷表示,Amer所有品牌在中国的规模都很小,因此最大的协同效应还是在中国。在品牌创始人程伟雄看来,安踏的国际化经营团队尚未具备,过多的品牌扩张对于安踏消化能力有担忧。
对于李宁来说,其高端化和新一轮的品牌多元化刚刚起步。其旗下的美国专业舞蹈运动品牌Danskin,截至2018年6月底的直营店仅10家,仍需完善产品结构和提升终端购物体验。而亮相时装周的国潮产品“中国李宁”仅在北京、上海各开了一家专营店。
据2018半年报披露,李宁YOUNG在2018年是产品、渠道、市场营销等各方面搭建体系并全面开展运营的一年,其后续的销售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此外,在两者共同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必将面临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的挑战,两者在体育资本的江湖中命运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腾讯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安踏 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