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以“烟草大王”之名享誉全国,但转眼锒铛入狱;他又在古稀高龄开荒种树,用“褚橙”重新定义一个品类;他被称为中国最富争议的企业家,却无论顺境逆境,总能收获无数信徒。
褚时健,一个有着卓越商业才能及传奇经历的企业家,去世了。
但对每一位创业者、企业家来说,其肉身不过是使命和梦想的载体。
梳理褚时健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许多管理思想在餐饮业同样适用。
成本控制:老板要做“企业精算师”
褚时健的爱人马静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80多岁的褚时健曾经竟然动过“卖凉米线”的心思。
有一天老两口坐车经过一家玉溪凉米线店,排队的人非常多。
褚时健立马下车,问:多少钱一碗?一天卖多少碗?然后心算成本,米线多少,佐料多少,人工多少……算出一碗可以赚一块钱,一天卖1000碗就可以赚1000块。
“我们差点卖凉米线去”,马静芬说:“他啊,随时都在算账。”
这种“爱算账”的精神,是刻在褚时健骨子里的。
有一次褚时健修一个水泵。老农开价80块钱,他还价50块钱。一个曾经创税百亿的企业家居然在跟一个老农民讨价还价。
“省下的就是挣下的。企业要讲效益,就要精打细算搞生产。”褚时健曾说。
这一点,在他早年间接手曼蚌糖厂时就有体现。
1963年,褚时健接手连年亏损的曼蚌糖厂。
当时的曼蚌糖厂采用传统的大锅熬制工艺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和木柴消耗非常大,产量却很低。熬制1公斤红糖需要消耗19公斤甘蔗,36公斤木柴。
发现这一点后,褚时健把土灶大锅改成锅炉,用蒸汽管道制糖,用块煤取代褐煤。改良的第一个月,燃料消耗就降低了2/3。
再比如,做褚橙。
中国的橙子平均亩产量是1吨左右,美国的是2.5吨,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褚橙的平均亩产能达到5吨。
秘诀和褚时健在曼蚌糖厂的方法一样:压缩消耗,减少浪费。
褚时健成立了褚橙实验室,实验室有6个研究员,3个人负责土壤检测,3个人负责病虫害防治,专门研究褚橙的生产精算。
对土壤有机物成分的科学检测,结合果树自身的营养结构施肥,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最大程度地释放了果树的生产能力。
褚时健曾对王石说:“我这一生最憎恶浪费了,我做企业就是向浪费要产能。”
建立sop的标准:细化,细化,再细化
凡细节处,必有大世界。褚时健就是一个凡事追求细节的人。
他身边的员工曾回忆说,当问到“今天下雨了吗?”这个问题时,正确答案不是“下了”或者“没下”,而是“下了,从几点下到几点,一共下了多少毫米。”
这一点,在褚时健的操作手册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2年,褚时健在哀牢山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橙子。但是,同样是种橙子,褚时健却和别人不一样。
他要求所有人要按着操作手册严格进行。手册中对种植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细致的标准化操作要求。
以修剪枝条为例,单单一个修剪枝条就详细到:每年每棵树要剪几次?每次修剪要具体到离树干几厘米?提高产量怎么剪?防治病虫害怎么剪?为了树的生长量又该怎么剪……
为了摸索适合自己的剪枝方法,褚时健和4个作业长,每人负责10~20棵树,采用不同的剪枝方法,然后比较。
他们不仅看产量,还要用化验的手段比较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手段,褚橙的剪枝方法才得以不断改进。
在对果园的管理上,褚时健采用的办法被称为“用工业的办法管农业”。
果园中每个新来的农户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公司不光有计划,有要求,还有监督,月底还会统一检查。
公司每年给农户发一本定制的月历,上面详细地列满了每个月需要干的事情和标准。比如剪春梢,要剪到太阳正着和斜着都能透下来;再比如施肥的时间、数量、方式……
员工管理:与人分利才有人跟着你
分权、分利者,得天下。在员工管理上,褚时健始终遵循与员工分利的原则。
1979年,褚时健被调进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担任厂长,大举借债购入国外生产设备,烟厂负债率最高时达到500%。
在工厂负债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褚时健仍然在竭力改善员工待遇,分利于人。
起初职工宿舍环境十分差,一个28平方米的房子,住两家人,中间用一张草席做门帘隔开。
褚时健上任后,给职工兴建新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员工的住宿条件。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