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菜单
几乎每一家餐厅的菜单都有饮品区,但是,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当“拼食材”的健康时代到来,鲜榨果饮对决瓶装饮料,高低立现!从街上鳞次栉比的现制茶饮店就可以看来,人们对于饮品的需求特征愈发健康、新鲜。
如何让“餐”与“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品的搭配也是一门学问。比如海底捞的自有品牌——乳配菌饮品鲜小菌与精酿啤酒hi啤,西贝莜面村的沙棘汁;牛排店里的红酒,披萨店内的咖啡一样……加入菜单的饮品一定是符合餐厅特色的产品。
尝试“餐+饮”前必须理清的几大问题
如果说消费者的关注重点正在从味道转移至食材与体验上,那么,与之相匹配的餐厅运营重点就正在从后厨转移至差异化定位、供应链整合等品牌塑造内容上。真正要做好“餐+饮”并非易事,首先,就需要理清以下五大问题。
1、供应链升级
仔细观察“餐+饮”的发展便不难发现,很多餐厅对“餐+饮”模式的尝试均来源于其原有供应链上的食材创新。比如,麦当劳打造了咖啡品牌McCafe,椰子鸡餐厅推出了椰汁类饮品,港式茶餐厅推出了鸳鸯奶茶……对于餐厅来说,对食材的驾轻就熟,不仅有利于产品的深度研发,还同时弱化了因产品类型的增加带来的供应链升级难度。
之于连锁餐厅,供应链对品牌的影响已经无需赘述。“餐+饮”模式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企能否将饮品供应链有效融合至全有供应链中。
2、产品研发与创新
在这场“餐+饮”的风潮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吃喝一体化”的更多解读。肯德基卖起了最潮流的脏脏茶、奶盖茶、北海道冰淇淋等,抛开了肯德基一惯的“碳酸饮料”印象;巴奴的外带业务主要针对红糖糍粑、铁棍山药、乳酸菌等带有明显品牌特色的餐品,正契合巴奴的新鲜、健康形象……
曾经,所谓餐饮,餐前饮后,而如今,“饮”大有与“餐”平分秋色之势,与正餐一样,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是在口感、食材营养搭配等多维度上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先有拿得出手的饮品,才有真正的新“餐+饮”模式。
3、成本预算
相对于推出子品牌或发展子业务,甚至收购成熟的茶饮品牌,更多餐企对于“餐+饮”的尝试始于菜单与档口。毕竟,黄记煌收购许留山,小南国成立米芝莲的实力,不是每一家餐企都有。随着成本增加而加持的风险值,是每一个餐企都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吉野家也曾试图经营茶饮品牌茶町叮,但发展并不理想。如今的吉野家依然在饮品上持续发力,不过,已经换了一方式——增设自制饮品,不断推出新款饮品,售卖下午茶。没有深耕自有品牌,吉野家的经历正是大多数餐企的顾虑,及时收势或是为了及时止损。
4、管理
凑凑总经理张振纬曾表示:“火锅解决了亲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饮则满足了休闲聚会的需求,这两种业态嫁接在一起,能发挥出1+1>2的效应。”在所有餐厅门口区域特设水吧的丽小馆品牌总监邹杏梅曾表示,与价格透明,欠缺新颖度的成品包装饮品相比,自制饮品才是拉动消费,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一大利器。
而随着饮品站的嫁接,产品、团队、客群都在无形之中发生着变化,那么,餐厅管理也只有“以变制变”,才能迎合餐企的发展。
5、定位
无论是运作子品牌,还是增设饮品档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饮品的销售与原品牌均有一定意义上的捆绑。特别是对于特设饮品档口的餐厅来说,饮品的定位事实上餐厅定位的延续。所以,与独立的茶饮品牌稍有不同,“餐+饮”饮品的设计除了需要锁定目标人群,研究当前潮流形态外,还需要结合母品牌的品牌基因。
以西贝莜面村为例,在消费者眼中,深度挖掘西北食材的西贝选择沙棘作为原材料开发饮品仿佛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沙棘汁推出之时便戳上了西贝自然、健康的特色,并且沙棘汁的包装设计也延用了西贝的一贯形象,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瓶拥有“纯正西贝血统”的沙棘汁。
参某说
英敏特Mintel公司出具的一份消费者外出就餐报告指出,15%-20%的饮品销售额能为餐厅贡献50%的利润。
“+饮”已经成为很多餐企提升盈利与顾客体验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大多数餐企来说,“餐”依然是主营业务,“饮”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盲目跟风,让“饮”跻身主位,喧宾夺主,很有可能得不偿失。所以,“餐+饮”模式固然是值得跟随的一大趋势,但前提需是“稳健”试水。
(来源:餐饮界 饮Sir)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