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全国居民日常一日三餐的生鲜采买,70%以上来自菜市场,剩下不到30%的渠道,分别由超市、电商(一切到门配送)以及不可归类分担。
但是,菜市场在中国各大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在过去5年正在经历逐渐减少、关闭的不可你趋势。一个承担着全体国人日常高频刚需的民生基本需求,却正在经历逐渐“没落”的过程。其中所关乎的重大社会结构变迁和产业流通变革,足以让我们仔细探究一二。
记得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茶馆,曾经由“王掌柜”之手改良又改良。他尝试了前面茶馆后院设立大学生公寓的组合业态,生意不景气时,又想着请来评书。无效果后甚至想请“女招待”来给茶馆吸引流量,为的只是让茶馆能够继续经营下去。虽然结局并不如他所愿,但是他尽全力了。
如今,像那样的茶馆,在北京城已经找不到了。
一个小小的茶馆反映了彼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而菜市场的变化,也包含着当下中国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态。如今的菜市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种具有极强日常生活属性的消费场景,夹杂着太多老一辈的情感与寄托,但现在大多数在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在北京,演艺、美术馆以及菜市场等业态无缝连接的钟楼菜市场,已然不存在了。曾并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的东单菜市场、西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和朝内菜市场也相继关闭或迁移。
在天津,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服务周围数千人的长春道菜市场2014年被关停。
在杭州,陪伴了萧山人近10年的小南门菜市场2016年关门停业。
在上海,2017年3月,知名的百年菜场唐家湾菜场正式与市民“说再见”。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2016年上海共有900多个菜市场,而常住人口约2400万,传统菜市场的需求仍有巨大缺口。
在郑州,服务22年后,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停业关闭。《河南商报》在2013年曾报道,8年时间里,郑州市区内农贸市场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而且这还是在郑州市区面积扩大的背景下。
······
如今,裕泰茶馆估计不会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了,那“菜市场”在未来会不会也渐渐被人遗忘成为历史呢?
菜市场的变迁
菜市场逐渐走下坡路,应该要从2015年O2O巅峰时期说起。
互联网超高速发展的中国,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行为结构。曾经大肆烧钱的O2O服务,培育了消费者连买菜也直接通过“生鲜到家服务”。线下超市面临着电商冲击,也不得不布局小业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增加蔬菜肉食等品类。
也正因如此,超市的扩张、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于是,给老菜市场带来了分流效应。本来就低利润的生意,消费者突然逐渐减少,使得全国很多老菜市场经营不善,收入跟不上成本,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停业关店。
此外,从土地的商业利用效率来看,老菜市场的商业利用价值是极低的。大多数的老菜市场占据着好的地段,却呈现出“脏、乱、差”的现象,无疑会令政府将其重新规划。另外,北京的交通部门是对大型的运输车辆会加以强管控的,菜市场的配送也因此会受到相对应的影响。
所以,将部分老菜市场拆迁至离城中心较远的郊区,是相对贴近市政规划的主要考虑方向。
菜市场的变迁,其实也是“人、货、场”的重构和消费分层的具体体现。
消费需求的细分决定了“人群”的分层。有的年轻人希望能买一些进口的蔬菜、海鲜甚至是多样化的肉类,自己不希望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最好实现即到即拿便走,讲究的偏向商品品质和品类的多样性。
但对于大多数的大爷大妈来说,去菜市场基本都是自己带一个手提袋,菜类都是经过自己细细挑拣,有的得经过一番杀价之后才达成交易。
而以往的菜市场,作为一个严密度不够的购物综合体,商品的架构上并不会去考虑太多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三源里菜市场
新民菜市场
日易晶盛菜市场
《零售老板内参APP》在走访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鼓楼东大街的新民菜市场和日易晶盛菜市场后发现,从商品的结构、场内的布局以及人群的界定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源里菜市场里的清真牛羊肉铺
三源里菜市场里的海鲜铺
三源里菜市场位于众多大使馆区域,场内布局是呈现一条街的形式,而商品上多以进口的蔬菜以及海鲜肉类为主,同时还有洋酒售卖,蔬菜的陈列也偏向国外的摆放,且大多是包装好的净菜。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