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快餐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小吃快餐能带来什么?
快餐所面临问题:
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红利期已过,市场的三高压力日趋沉重;
饭市短,客单低,成本收不住,营收已到天花板;
晚市、非饭市没生意已成常态,投入产出不符合今天的商业逻辑;
受正餐、便利店的分流、蚕食严重,快餐店的营收出口大幅萎缩;
黑作坊骚扰,外卖平台绑架,在劣币驱除良币的市场环境下,正规军几无利润;
特定刚需,体验度低,实体店的存在根基动摇;
我们再看看小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吃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光环,有民生基础,包装后能进一线大卖场;
小吃的品种相对宽频,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单人消费,可群体共享;
产品覆盖快餐,兼容休闲,可全时段运营;
小吃适合组合消费,可拉高客单,提升消费满意度;
最重要的是,小吃业态相对于快餐来讲,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顾客不仅仅满足于一路小跑填饱肚子,而是要求把节奏放慢,追求有品质的、有味道的、有氛围的、有共享价值的消费场所。
小吃从业态属性方面来讲,在人效、坪效、时效等方面,已经全面的领先于快餐了。
现如今,做快餐费力不讨好,不划算了,扛不下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关于快餐是否走向小吃化的结论。
也许,小吃化不是快餐的唯一路径,快餐还可以定位上移,升级为简餐,放大、放宽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和品牌价值,提升就餐满意度。
当然,做简餐又是另外一套打法,另外一套品牌系统了。
快餐小吃化、正餐小吃化的品牌都过得如何?
用两个案例企业来说明:
案例1:云味馆的快餐小吃化、社区化推进得怎样?
目测,云味馆由综合体转战社区将面临着几个焦点问题:
1、由购物感性消费变为固定客群的刚需理性消费,首先必须要把价格的身段降下来,否则,街坊邻居不买账。
2、进社区如果还以快餐业态出现,依然是单打一的一个半饭市,将面临着主力客群严重不足和消费需求无法对应的尴尬局面。
3、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把消费客单提起来,要把多人共享的群体聚拢进来;二是要把全时段经营有效的盘活起来,光靠正餐饭市是扛不住全天的成本费用的。
4、以原有的米线类产品做为骨架,搭配各类小吃,环境进一步休闲化,社区化,交易模式和动线设计优化创新,寄希望于在需求和调性上与社区商圈吻合,我理解这一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想法与现实是否切合,需要顾客说了算。
我们现场评估后发现,新模式最终的落地效果还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
一、正餐饭市大多依然是单品消费为主,客单价没有得到明显的有效拉升,辅助性的小吃顾客还不是太买账;
二、非饭市和晚市的客流没有聚拢进来,依然是刚需填饱肚子为主,群体性消费局面没有形成,晚市、非饭市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就餐场景与隔壁红荔村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
结论:产品结构仍然有待完善,小吃特色不是很鲜明,口味和价值感有待挖掘提升,顾客对品牌的认知仍然偏向于刚需。
2、西贝新开的超级肉夹馍
位于深圳皇岗村附近,隔壁肯德基,属社区型一线点位,100多平米,多品类快餐模式,人均客单38元。
实地考察后有几个感受:
第一,做十万家快餐是贾老板的夙愿和心结,壮志未酬不死心,只是在贾老板这十来年正餐简餐化和综合体的成功之道,不知不觉的把自身的身段也抬高了,但回头再看,产品的性价比可是不高啊。
第二,现在做实体店快餐,做多品类快餐,而且是进社区和杀红了眼的游击队、夫妻档抢食,会面临什么局面?
实体店快餐腹背受敌,在营收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全面挤压,社区里的快餐客群有多少?做快餐还是做“小西贝简餐”业态,我想恐怕还是没有考虑好。
第三,多品类、工业化的快餐产品有竞争力吗?
第四,以这样的价格定位,在社区里启动外卖,会有人买单吗?至少我在店里待着的一个多小时内,没看到有外卖的影子出现。
结论:正餐转快餐,基因不同,起跑线偏了,这么折腾下去恐怕跑不出个一二三来。
共2页 [1] [2] 下一页
节前“快餐美容”事故多 医生提醒:不要急功近利
洋快餐退潮:中国已成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西式快餐店成两大可乐家族战场:门店争夺战已打响
最低时薪上调重击餐饮业 韩国快餐连锁或迎来倒闭浪潮
外卖潜规则:快餐变“慢餐” 先提价再用满减抵扣
搜索更多: 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