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
市场从来不缺乏低价商品,而在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的品牌,却鲜有出现。
或许很多人认为,瑞幸想和星巴克较量,无疑是自寻死路。其实则不然,毕竟在国内市场中,是瑞幸让更多人享受到WBC(世界咖啡大师)冠军调配出的咖啡口味;在卖咖啡的同时,也在卖服务、卖便捷、卖体验......
回归商业本质上,新零售行业似乎应该更多地去考虑,怎么让坪效、人效和复购率达到最高层面,以赚取更多利润。如果这是一个不讲求创新、不追求颠覆的时代,笔者认为这些经验之谈绝对可以被奉为“商业真理”。
昔日美酒今日毒。在眼下这样一个认知被不断重塑的新时代,那些所谓的“商业真理”或许也有短暂失灵的情况。从Nokia手机、IBM大型机业务的市场退出可以看出,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的“死不瞑目”。
当然了,这绝不是在否定“变现”,而瑞幸最终也是要面对和去解决盈利这个问题的。
在现有阶段和现有模式下,瑞幸花费大量溢价去培育用户,这其实就是一种“资本换市场、市场换时间”的商业策略,时代在变、消费行为和习惯也在改变,用户是否真的开始逐渐接受了瑞幸这一咖啡品牌,其实从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指投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咖啡小于5杯,就算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人每年消费咖啡的数量也不过是20杯。而欧美国家人均年消费约为400杯、日韩300杯,这一数字分别是中国的80倍和60倍。
2018年,瑞幸消费用户共有1254万,杯量达到了8968万杯。从这一数据来看,在“花时间和溢价培育用户”这一方面,瑞幸取得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此外,线下门店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必选布局。
在这一点上,各大咖啡品牌都有着自己的战略步伐:星巴克计划于2022财年末在中国设立6000家门店;入驻中国11年的Costa目前的门店数量为400多家,下一步,要在5年内达到1200家门店;截至去年底,瑞幸已在全国22个城市建立了2073家门店,按照既定规划,2019年新增2500家达到4500家计算,就算保持匀速增长,那么到了2021年瑞幸的门店几乎达到万家。
是的,结果就是答案。这很好地解答了市场一直存在的质疑,也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一点,那就是瑞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也不是其他品牌可以轻易炮制的。
换言之,当旧的打法显得过时之时,也是新的打法被证明行之有效之日。
在今天的创业热潮之下,人们可能过多地从成功、荣耀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创业,然而面对“千人千面”的市场需求、面对不断升级的行业竞争、面对此起彼伏的舆论导向,创业公司这叶轻舟想要穿越万重青山,谈何容易。
我们从瑞幸身上除了看到商业价值的体现之外,更多看到的是心有戚戚之后的冷静理智,殚精竭虑之后的力挽狂澜,竭尽全力地奔跑,希望给用户、给市场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投射到餐饮行业,一些健康、低卡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作为一家重运营、重用户体验的新零售品牌,为了“讨好”新消费客群的口味,瑞幸选择进一步扩大自己的sku,不断推出三明治、boss午餐等一系列轻食,以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口味需求。从销售情况来看,每款产品一经推出都能迅速引来消费者疯狂打call。
一家咖啡品牌能否做出好吃的轻食呢?有用户这样评价瑞幸的三明治:
“吃到好吃的是什么感觉?应该就像得到了全世界,吃完这份三明治,从来没有想过两片简单的吐司竟能容下那么多种味道,一层一层的惊喜合起来便是满口的惊艳。营养、口味、颜值,特别是价格,统统在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瑞幸刚刚推出了boss午餐,这种专业营养师配搭出来的组合,材料超级丰富,爽口的,香甜的,脆口的,清新的,一份午餐里面全部“配齐”。
笔者认为,无论瑞幸的商业模式如何、战略规划如何,我们从这个品牌一直在潜心培养更多人对于咖啡的认知,请注意,是对于咖啡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对于自身品牌的认知,足以看出,这是一家想把咖啡服务做好的企业。
我们惟愿看到的世界的多样性,哪怕只是一杯小小的咖啡,也能有更多人对于自己喜爱的品牌喊出一句“这一杯,谁不爱”。
(来源:创业最前线 资深记者王曼卿)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咖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