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两难全”
有人坚守十年才找到平衡点
购物中心的“文创”概念玩得火热,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文创产品如何刺激商业转化率问题,仍是商业和商户共同的“焦虑”。
某文创书店的人员直言,有一些顾客到书店中只是为了休息、感受闲暇时光,虽然书店融入了咖啡、茶饮、文创产品等,可其成交量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客单量不及一家十几平方米的茶饮店。
一些商场也表示,开文创店需要大力扶持。
解放碑协信星光广场相关人员透露,以画廊为例,目前主要是吸引顾客观赏为主,这一块投入也主要是商场在负责,例如商场今年专门拿出店面,开了西湖社画廊,免费提供平台,供一些画家进行作品展示和销售。商场不从中获取任何利益。
揖美·手作相关负责人姜宇表示,购物中心植入文化元素,肯定是有必要的,也符合大众需求,但需要好的开店模式以及好的平台,也需要宣传展示。但目前重庆只有部分商场探索较为成熟,这个市场需要较长的培育期。
专注于夏布文化传承的重庆感懒树文化交流公司创始人杨青也曾经遇到过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的难题。
她把自己的第一个商场体验店开在了重庆星汇两江,在近400平方米的店内,有服装、家居品、饰品、礼品等四个细分品类的500多个单款,它们都是用夏布为原材料,手工一针一线做成,从头到脚散发出生活的气息。在这里,顾客可以选购精美文艺的夏布产品,或者只是喝一杯清茶咖啡,哪怕仅仅是坐下来静静的翻阅一本散文、聆听一段音乐都是可以的。这家店开业首个月,销售额就超过20万元。
但在这之前,是杨青长达十年坚持市场培育的付出。她曾为了坚守自己的艺术成分,舍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甚至卖掉房子。曾经,她也为在夏布上作画、做手工包、还是做服装迷茫过。
“开始我也急躁过,这个市场培育期太漫长。”杨青坦言,作为并不为大众熟知的夏布产品,市场都靠自己慢慢培育,自己做了十年左右的市场培育铺垫,作坊才逐渐开始回本,这是做手工品最大的瓶颈。很多人失败,在于熬不过这个漫长的市场培育期。
“我做的并不是产品,而是生活美学。”杨青说,感懒树是一个载体,传递的是一种回归原点、享受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布背后的传统手工文化。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还是产品的手工制作过程,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致的慢生活态度。杨青表示,事实证明,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种文化体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今,她已经建立起了固定的体验销售圈子。
建议
购物中心引进品牌
也要引进工匠本身
业内人士表示,文创作为购物中心的新兴业态,不仅能为商场增加客流量,注入文化气息,同时也能为商场带来更高的人气和业绩,然而这一业态如何能更长久的走下去,还要经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商业地产知名服务商睿意德华南区总经理陈耀华表示,先前他去过台湾的诚品生活,里面有一些技艺高超的老师教人制作玻璃器皿,而这些高段位的老师专门去日本学习过技艺。
陈耀华说,如何将能工巧匠引入购物中心、将手工艺与商业有效结合,也是当前购物中心在招商时亟需考虑的问题。因而,项目方和品牌方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思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突出重围”。
“文创产品更多的是社交属性,而不只是产品属性。”在揖美·手作相关负责人姜宇看来,文化创意和商业之间并非没有鸿沟,如果只是硬生地将文创类与商业进行粘合,没能掌握好平衡度,最后也会功亏一篑,因为文创不是商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纯粹的商业组合不能吸引追求创意设计的消费群体,纯粹的创意设计也无法带来商业的收益。目前商业文创区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探索更多的方式吸引和培育顾客,并通过商场搭建的平台和不同的艺术形态合作,把“文创区”延伸出无限可能。
姜宇介绍,文创产品要强大的IP做后盾,以揖美·手作在鹅岭贰厂开的线下售卖体验空间为例,一方面是品类丰富,汇聚了近100个手艺品牌,上万个SKU,并且店铺主营重庆特色非遗、本土原创设计与达人手作,还以零售+体验的方式,增加互动,定期开展手工课堂,如今日均人流可达到4000+。
“重庆有颜值有气质,然而现在市场上能代表重庆的文创产品不多。重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流量。可是引得来人,却带不走物,原创文创产业没跟上市场节奏。”贰厂文创公园厂长周迓昕表示,重庆近两年文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如鹅岭贰厂、北仓、喵儿石等文创园,以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集聚效应,但重庆的文创产业如何还需要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需要对创意产品进一步挖掘,购物中心引进文创品牌,同样需要对创意本身的重视,应结合商场定位,引进适合自己的品牌和类型。
来源: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孙琼英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文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