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店正式营业,也是全国第2000家门店,标志其全年开店计划提前一周完成。
早在今年5月,瑞幸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就已超深耕国内多年的第二大咖啡品牌Costa,成为年度新晋国内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官宣2000家门店目标达成2周前,瑞幸还逆势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相比半年前刚完成的2亿美元融资,估值翻倍还多。
2018年,瑞幸咖啡以一个跨界而来的新人身份挑战巨头星巴克,其互联网式的飞速飙升成长方式引发行业内外的尖叫,也带来争议。
最近瑞幸咖啡的一份所谓B轮融资商业计划书传出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9个月,瑞幸咖啡累计销售收入3.75亿元,毛利润-4.33亿元(毛利率为-115.5%),净亏损8.57亿元。一个卖咖啡的,9个月能亏近10亿?
但,瑞幸咖啡的回复却相当淡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全年亏损的数字远大于此。通过补贴占领市场是既定战略,亏损符合预期。”
是典型的互联网烧钱、资本催熟还是必要的战略投入,互联网打法?怎么看市场寒冬下逆势跑出来的“小蓝杯”?
互联网思维还是传统思维?
近年崛起这么多互联网巨头,还是很多人习惯用传统思维来思考。如果瑞幸咖啡在全盘模仿星巴克,做一个传统咖啡品牌,这个烧钱速度和数字绝对可怕。但,别忘了,瑞幸是做一个基于咖啡店的互联网企业。
从创立第一天,瑞幸与传统咖啡就是两种模式、两种体系。两者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是不同的,这决定了,用什么标准去判断瑞幸。
盘点一下,现在成长起来的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京东、美团、滴滴....创业初期都是亏损的,京东一直到纳斯达克上市第三年才开始盈利。
亏损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短期的亏损能否带来长远的价值。
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思维,瑞幸咖啡这个亏损报表没什么不合理。毕竟,把过去一个品牌需要10年时间做的事情都在1年里完成,其短期的收入和支出一定不成正比。
餐饮业初期扩张成本之重在于固定成本,包括设备和房租,瑞幸的咖啡豆、奶、咖啡机等都来自全球顶级的供应商,1年计划2000家门店的硬投入,数字不会小。对比星巴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年,目前门店数(20年3000多家)也才是成立仅仅一年的瑞幸的2倍。
此外,还要估算下互联网企业必须投入的技术团队。12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API平台开放时披露,目前,瑞幸咖啡有大约500个AI、大数据等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建立广泛门店,投入设备,建立团队,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数字化运营系统、App,以及初期品牌的营销推广.......如果理解多年前京东耗费巨资去打造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立行业壁垒,那目前瑞幸报表上的数字就很容易明白了。
显而易见的是,有分析师拿9个月时瑞幸刚建立起步的809家门店效率与星巴克成熟的3000多家门店效率去比较,可能还不到时候。在新企业补贴爬坡阶段,规模经济还没有起来,反之,规模效益出来后,每一杯咖啡的成本结构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亏损式快速资本扩张的最大好处是,抢时间和赢得客户,尽快跑出模型,把市场大规模铺开,实践中迅速迭代。毕竟这是个在新技术和市场发展环境下的新模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瑞幸咖啡宣布提前完成2000家门店布局 用时不到一年 开店2000家日烧钱300万 瑞幸咖啡或正加快赴港IPO 9个月亏损8.57亿 瑞幸咖啡:补贴不会停 瑞幸咖啡的资本催熟游戏 瑞幸咖啡靠高补贴广铺店就能烧出个万亿市场? 搜索更多: 瑞幸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