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luckin:别逗了,我不是卖咖啡的!
其实,按照上文所描述的,似乎一句话就可描述luckin的成功逻辑:
找对业内价值坑位(“新零售”业态价值),并疯狂而稳健生长(“大数据+神州系团队”驱动)。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luckin这家公司,真的是一家现磨咖啡新零售公司么?它真的只做咖啡生意嘛?或者问地更直接一些,它的“Anymoment”战略,是否适用于其他与咖啡类似的消费品行业呢?“Anymoment”战略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呢?
(1)成功商业都有“第二只眼”
下过围棋的都知道,有“两眼”才是活棋或增加胜算的砝码。从围棋“两眼”的理论来看,成功的商业都会有“保障性”或有“后手性”的独家优势。
读过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的朋友都知道,企业如果想追求(不一定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会破坏性创新,在表面张扬和发展稳健的业务或策略背后,尽早建立一个秘而不发但足以破坏并替代现有业务的创新业务。
举个例子:虽然ipod在2007年对总收入的贡献率是50%,苹果仍然在2007年推出了iphone,让它成功取代ipod成为苹果新的增长极(2012年iphone占苹果58%收入,70%利润)——iphone的发布,其实不仅是苹果“自负”的价值创新,也是“自宫”的战略选择。
2007年的ipod占苹果收入50%
作为“第二只眼”取代ipod的iphone,2012年表现良好。
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有“第二只眼”,即两个绝活和优势。
每当现有行业到达周期末端时,给企业续命的“第二只眼”就会成为企业新的增长极。
比如:亚马逊,一只眼是电商,另一只眼是云计算;京东,一只眼是电商,另一只眼是快递服务;苹果,一只眼是硬件,另一只眼是IOS系统——其实,把时间尺度放大,苹果(以及很多N次成功跨越商业“非连续性”的企业)其实已经经历了从imac-ipod-iphone-ipad等很多只眼了,保持“两只眼”是常态,“创造新眼-破坏旧眼”也是非连续性自增长的常态模型。
苹果“创造新眼-破坏旧眼”的非连续自增长模型
(2)泛零售行业大数据咨询服务,luckin的“第二只眼”
半个月前(11月2日),李叫兽在混沌大学分享了他对日本茑屋书店商业战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茑屋书店的三级火箭”模型,并认为茑屋书店表面上(WHAT层)是帮助用户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的用户体验型书店,其实现和扩张方式(HOW层)是“赋能型”加盟协作体系;其本质(WHY层)是大数据咨询企划公司,这是茑屋书店的“第二只眼”。
画成黄金圈,大概是这样的:
就像茑屋书店被誉为是零售书店里的新物种,luckin也被誉为是现磨咖啡的新物种。
但往本质去看,结合“第二只眼”的思维,会发现,luckin当前展现出的各方面优势和特性,也许只是借助咖啡行业来给“Anymoment”无限场景模型来“打样”。
表面上,luckin做的是新零售咖啡,实际上luckin最具有竞争力的,是更抽象的基于大数据的“Anymoment”赋能型商业——CEO钱治亚在公开场合的各类演说和媒体采访里也坦然承认,A轮融资里会花相当一部分用于luckin的智能科技体和数据体系的搭建上。
换句话说:luckin迟早要从目前现磨咖啡的竞争优势“格局”图上,完成自己的纵向升维和横向跨界:
到那时,luckin也能像茑屋书店一样,用大数据咨询能力这个“第二只眼”应对商业社会的快速变化。
所以,luckin的黄金圈商业图,可以是这样的:
所以,当luckin不卖咖啡时,也许才竞争更少,活得更好;当luckin从咖啡行业的效率“革命者”升级成泛零售行业的效率“咨询师”时,也许才能持续发展,“基业长青”。
四、WHY plus——“超时空双生兄弟”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1. 放下luckin,我们需要学会的核心商业法门
上面说了那么多,你可能会问:放下luckin案例里那么多独特的亮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没有更底层、更稳定、可依赖和可复制的核心商业法门呢?
有的!
其实,大部分人津津乐道星巴克和luckin2018年在中国“眼红+血拼”的现状时,得到的顶多是在又一场商业互怼大戏里感受到的“小兴奋”;而当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维度放大,横跨35年中国和美国的时空,我们不难从星巴克和luckin这两个伟大企业“出生”时创始人的脑子里,找到一些有关商业智慧的“小确幸”。
2. 星巴克和luckin这对“超时空双生兄弟”教会我们的核心思维
我们来看看超时空的2个场景:
(1)场景1:
1983年,在意大利出差的霍华德·舒尔茨(当时他只是星巴克一个小小业务经理)通过在意大利多个浓咖啡馆的体验,提出了一个战略假设:在美国复制出意大利浓咖啡的美妙体验,大众就会爱上浓咖啡——这就是他“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
继而,强烈的商业企图心驱使他不顾星巴克创始人们的反对,辞职创立了“天天咖啡馆”,与团队一道密切关注用户的反馈,并随着信息收集越来越多,改变经营策略,让原来的意式咖啡馆不再有意大利语,不再播放歌剧,在店内放上了椅子(意大利咖啡馆大多是站着喝咖啡),并率先引入纸杯(美国人希望有外卖咖啡)等——简言之,他把意大利浓咖啡根据美国人的口味,做了本土化。
4年后,舒尔茨就来了一记“回马枪”,收购了星巴克,保留了原来的咖啡豆零售,但增加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星巴克连锁业务。
(2)场景2:
2016~2017年间,咖啡重度爱好者,时任神州优车COO的钱治亚,也提出了一个战略假设:在中国,“价格贵”和“不便捷”是现磨咖啡行业的主要痛点,人们在很多场景都具有优质性价比咖啡的需求;继而,在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的支持下,她创立了luckin coffee品牌,并在CMO杨飞的帮扶下,于2018年初,进行了3家试营店的测试做“冷启动”式MVT,采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品反馈等等。
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最终结论是,通过 LBS 广告迅速告知周边人群,以首单免费获取第一批下载用户,用有趣强力的裂变拉新(拉一赠一)吸引存量找增量获得病毒增长,平均只需两个月左右,就能做到门店单量成为周边生意最好的咖啡店。
以上是来自星巴克和luckin创始团队,超越时空的两个真实场景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商业从0到1,有什么有趣的共性?
没错!不论是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还是luckin的创始人钱治亚,他们在创立各自企业之初,都使用了一个共同的“假设-验证-修正-完型”的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框架思维模式。
框架思维:
理查德·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中,将星巴克的成功,归功于早期对框架思维或者说科学归纳法的高效和果断的运用。实际上,正是这种框架思维,赋予了星巴克和luckin这对“超时空双生兄弟”基因里的成功共性。
但不得不说,当前luckin对星巴克的强势打压,也是由于两个企业框架思维里的假设前提的不同:
星巴克认为,咖啡就是社交,是“第三空间”的体验为王;luckin认为,咖啡就是咖啡,是“无限空间”的性价比为王——当然,当两种假设同时存在于此时此刻的中国时,只有更适应当下社会、科技和经济需要的模式,能活的更好。
但不论星巴克和luckin商战打得如何,从我们普通人角度来看,更底层、更稳定、可依赖和可复制的核心商业法门,就是“框架性思维”的方法。
结语
银河SOHO的重庆小面老板,到今天也许都不太能弄明白,luckin是如何从“小蓝杯”变成“独角兽”的。
实际上:它的现象级,可称为是天时(中国现磨咖啡内存在这样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坑位)、地利(大数据和智能科技技术成熟)、人和(神州系团队非常善于做这类适合重营销重运营风格的项目)的结果。
而跳出luckin看商业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真的想在营销和商业上精进,除了多去拆解一些经典的商业项目,也很有必要把格局和眼光放大,去抓住那些案例外更底层和稳定的逻辑。
比如:企业初创期,看懂行业格局定义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企业成熟期,储备可作为“第二只眼”的新增长极。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李奇亮)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