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为什么日本不进行“新零售”
为什么日本没有“新零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零售科技化创新,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发达。这方面,上游端的互联网产业,中国和美国确实走在日本的前面。
第一、电商遇阻
日本虽然也有乐天、亚马逊(日本)这样的电商平台,但电商的整体规模依然非常小。
2015年,日本家庭中参加过网购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说,有接近3/4的日本人,一年时间里都没有在网上买过一件东西。2017年,网购在整个日本零售市场份额占比仅为5.7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电商与线下零售对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价格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中国的电商可以通过去掉部分中间缓解,来获得价格优势,从而挤压线下零售的份额。但是日本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流通链已经非常优化,中间环节很少,线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
还有,作为主要由人工履约的物流业,造成日本的物流服务费用极高。拿日本最大的黑猫和佐川,对比中国的顺丰和三通一达,物流成本基本都在中国的3倍以上,而且线上商家也不会有阿里的物流平台机制,可以大量补贴消费者,造成线上的卖价一定要比线下更贵。
尤其是高频次的日常生活品,线下零售因为顾客购买频次多,更能提供极具竞争优势的售价。
便捷性方面,日本拥有大量购物中心、便利店,加上各种自助售货机的补充,线下购物的便捷性,其实没有给电商的“送货上门”,留下什么打造价值差异化的空间。
另外,日本人其实很注重线下的购物体验。上文提到,日本零售业一直重视细节和体验的打造,吸引着消费者更倾向于去线下购物。
可以说,日本的社会和现实国情,决定日本的电商行业,不可能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在线零售巨头。日本电商在全球市场的对比中,也处在很低的位置。
第二、移动支付受困
这点很有意思,全球最早发明二维码支付的是日本人,却对移动支付不感兴趣。
日本不仅没有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样的全民支付工具,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更为常见。而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日本的使用场景,也不丰富,使用者基本都是中国赴日游客。
2017年底,支付宝与4.5万家日本商店签订协议,并与日本三家大型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瑞穗,将达成手机二维码支付的协议。但是暂时没有获得与日本3大银行(瑞穗、三菱、三井住友)的合作。而且支付宝更多接入的是华人众多的商业圈,主要是满足赴日中国人的支付习惯。
这个现象很简单,原因却很复杂。日本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性比中国还高,支付宝这种商业体系也并非技术性创新。手机支付方式在日本以及全球的不流行,恰恰是中国孕育手机支付的传统商业缺失和数字化商业发达环境,二者相割裂而带来的创新。
还有一点,在于日本有着健全的信用卡付款系统。日本成熟的信用服务和完善的征信体系,让他们更习惯于信用卡支付。让日本人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扫码支付,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步骤反而显得繁琐。更有一点原因,日本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愿意将个人信息在线登录,也导致了在线支付的C端体量发展缓慢。
如果再加一点原因,日本的线下商业,已经大范围铺设了信用卡支付终端设备。如果需要重新架设在线支付的设备,需要极高的设备成本和线下地推成本,这部分的费用成本远高于中国。
一系列原因,导致相对保守的日本大型企业,不愿在一个烧钱的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至于日本移动支付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本处于中国2013年前的早期移动互联网阶段。
注重个人隐私、成熟的信用卡模式、缺乏大公司的资本投入、传统银行不愿拥抱移动支付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和零售业相融合。
不要小看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实体商业场景的手机支付,零售业的数字化基本从源头就被掐断了。
第三、技术创新迟缓
日本企业在其业务流程里,对于智能科技和新技术的引入流程非常长,往往需要3-6个月。而且签署节点至少在5-10个,需要层层审批和讨论。
日本企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影响下,推进零售数字化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节点上都面临艰难,只要有一个节点被驳回,则又要修改全套方案,重新从开始走一遍流程,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推进进度非常迟缓。
就像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褒奖阿里组织架构调整时谈到:“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其组织能力的溢出”。日本企业流程上的过度繁琐、谨慎乃至迟钝,造成科技的引入和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组织体系屏障。
当然,整个日本的零售业,还是有少部分企业正在打破这种屏障,走在科技探索的前沿。罗森、思佰益(SBI)、第二电电(KDDI)、@Cosme,这些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国际化DNA,并且非常愿意拥抱变化,积极引入在线支付、人工智能、数字化门店等前沿科技。行动上,他们已经是日本新零售变革的代表性企业了。
如果说日本在传统零售业上早于中国20年。日本零售业在数字化零售上,至少比中国晚3-5年,甚至更久。
- 4 -传统很“欣喜”,数字化有“隐忧”
日本零售企业在细节与体验上的极致追求,在服务意识上的无差别化,以及无处不在的自助售货机,都是值得中国同行借鉴和学习的部分。
与此同时,基础薄弱的电商产业,普及不开的移动支付,进展迟缓的技术跟进,也有可能成为日本零售业发展的“隐忧”。
上一个时代的优势,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桎梏。对于正在大力发展新零售的中国来说,我们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引入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领先性。与此同时也应该继续借鉴日本零售业如切如磋的“匠心精神”,把细节和体验做到极致,为消费者创造最佳的购买体验。
取长补短,在零售业依然行得通。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 作者系帷幄Whale CEO叶生晅)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中国成为日本零售业海外开店首选市场 获65.2%日企青睐
实地考察日本零售业 发现了日本便利店赚钱的秘密
日本零售业的精髓在此 国内超市要认真学
春节将至中国游客增加 日本零售业急聘中文人才
过年去兼职吧 会说中文的销售员走俏日本零售业
搜索更多: 日本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