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日本零售业,需要站在现在看它的过去,并从它的过去预估它的未来。
- 1 -早于中国20年的日本零售业
德勤发布的《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单显示,有64家亚洲零售企业上榜。其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共有15家零售企业上榜。日本有32家上榜,占到50%。而最受关注的购物中心与便利店的No.1,分别被日本永旺和7-11集团母公司7&I股份摘得。

《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单亚洲零售企业分布
中国零售业长期都将日本零售业作为仿效的目标,也认为日本零售业代表了亚洲零售业的最高水准。当然,长期以来,日本也是亚洲地区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国土面积虽然只有37.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国云南省。1.2亿人口,略多于中国广东省,人口密度不如广东,但也超过中国整体的2.5倍。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4万美金,是中国的4-5倍左右。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7年日本零售市场总额接近2.6万亿美金,份额上小于中国的30多万亿人民币,但细分到人均水平,毫无疑问仍然是全球最优秀的零售市场国家。
一句话,日本是一个零售业和零售市场体量,均领先全球的国度。
现代零售业在日本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后,那时候日本经济逐渐恢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旺盛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传统百货店的增长。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顺势生长。
至此,日本零售业的商业雏形基本建立。
对比中国的零售业现代化进程,则要晚得多。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零售业还是一个完全国营化的状态,零售业态的完整性也无从谈起。直到1992年,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开放,才逐渐出现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所以对比两国零售业的发展史,日本比中国起步要早20年左右。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开放零售业的时间点,一举完成了行业标准化的探索和积淀。
- 2 -日本零售业的三个经营秘诀
先发优势下,日本零售业整体积淀了三个领先性特点:
第一、极致的细节与体验
日本制造素来以工艺严谨、注重细节闻名于世,将工匠精神带到零售业,是现代零售业特有的日本式创新。
以7-ELEVEn便利店为例,7-ELEVEn店铺单店平均面积在100平米(店铺营业面积约占7成,仓库和办公使用约占3成)。虽然面积不大,但通过整齐细致的陈列方式,可以摆放近3000个SKU。
一般每个品类只出售几款当季畅销商品,根据大小、包装,每件商品在货架上仅陈列3~5件,目的是给顾客呈现商品摆放整齐的视觉观感,以及营造商品是畅销的,并不断有新货上架的心理感受。7-ELEVEn还会将儿童用品放在较低的位置,到了冬天把最暖的热饮放在最前端,最大化方便顾客。
此外,为了考虑顾客动线的合理性,7-ELEVEn特别把入口到结算的路径设计为“回”字形,让顾客仅逛一遍就可以经过所有的货柜,挑到想要的商品。
数十年以来,7-ELEVEn依靠收银员在结账时,随手记录的客人年龄和性别,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画像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再结合门店位置和周边住户情况,就可以准确投放商品。
比如,在医院附近的便利店会大量摆放粥品,在商圈人群密布区域主推高品质的盒饭,并综合考虑附近顾客的需求设置打印机、取款机、演唱会门票售卖机等。
发展至今,7-ELEVEn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贩卖食物、日用生活品的便利店,它更囊括满足顾客丰富的日常需求。
7-ELEVEn只是众多日本零售商的一个缩影,极致注重消费体验,从细节上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极致服务。日本零售业界正是以这种严苛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用户的体验达到极致。
第二、无差别化服务
“顾客就是上帝”,中国人无比熟悉并认可的一句话。这句如同商业底层价值观的话,20多年前曾极大的震撼了中国人初次触摸现代商业的心灵价值——花钱的人,拥有无条件的尊崇地位。
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日本人发明的。基督教文化深入人心的那些欧美国家,不可能对“上帝”身份的比喻和引用,套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像中国古代的商业行帮组织,才会发明出“顾客是衣食父母”的价值命题一样。
因此,深入感受“顾客就是上帝”的震撼,日本依然是最典型的案例。这方面,纵然长期借鉴、效仿日本零售业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依然不足以和日本比拼谁把顾客更当上帝。
日本零售业的宾至如归感,放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你是不是目标顾客,有无购买意向,店员总会笑脸相待,极尽耐心的介绍商品。即使最后没有成交,也能始终保持热情。对顾客的无差别服务、重视顾客的需求,这是日本零售业在服务力上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能够做到这一点,日本也有其历史成因。
得益于日本谨慎的国民素养。日本的文化体系里,推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个店员的销售业绩再好,但是如果受到超过3次客户投诉,就难以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未来的晋升空间也会很窄。所以,会对每位顾客一视同仁,自然导致投诉率极低,而服务品质下限却非常高。
离不开日本普遍的高水准薪资。日本普通工薪族的平均年收入是440万日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26万元。若以普通便利店导购的时薪情况为例,日本基本在60~90元/H,香港在40-60元/H,而到了内地10元/H以下比比皆是。平均一天工作8小时,日本服务业人员的收入至少在500元/日,即使纯粹是打工的日本人,算上加班,年收也可以达到18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水准。
便利店导购时薪对比
关键的团队提成机制。在香港,零售店员的收入普遍由“基本工资+个人提成”构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的3成,店员为了拿到提成自然会拼命推销。而日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团队提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7-8成。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才能拉升整个团队的销售总额,这确保了日本零售服务的无差别化。
此外,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服务是对等的,即“我为别人提供优质服务,别人也会对我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自助售货机高度普及
这两年,无人零售在中国火了一阵子。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无人店是2017年中国零售业创新的最热闹风景。当然,快起快落的中国无人零售,与日本遍布全国的自动贩售机(贩售为日式汉语),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日本早就司空见惯的“无人零售”模式——自动贩售机,在日本已经存在百年。最早是通过小盒子承载商品,由顾客自主拿取的方式。
二战后,随着日本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企,日本饮料商主动出资铺设自动贩售机,以此来代替小卖部占领市场。50年发展,自动贩售机覆盖的商品种类也从早期的饮料、零食,发展到果蔬生鲜、咖啡热饮及化妆品等日用生活品,日本以人均30台的数量,成为全球自动贩售机最多的国家。
并且,日本自动贩售机的投放,是无差别的投放。即使是日本乡村很偏僻的角落,一个月只能卖掉几瓶饮料,也会一直投放使用,宁可只为了满足几个人的需求,也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需求。所以,日本无人零售的逻辑基点是为他人提供便利,不完全在意是否盈利。
中国在无人零售的无人货架和无人店上的探索,从未在日本有过发展,除了日本人注重线下购物体验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几十米一台的自动售货机,早已为日本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购买方式。
以上三点,见证了日本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之成熟;服务意识水准之高。
但与中国正在兴起的“新零售”相比,日本零售业整体都选择了观望和等待。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成为日本零售业海外开店首选市场 获65.2%日企青睐
实地考察日本零售业 发现了日本便利店赚钱的秘密
日本零售业的精髓在此 国内超市要认真学
春节将至中国游客增加 日本零售业急聘中文人才
过年去兼职吧 会说中文的销售员走俏日本零售业
搜索更多: 日本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