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的京客隆便利店新增了三个特殊的货架,上面放着60多种非处方药品和30多种医疗器械,包括包括了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四季感冒片、板蓝根颗粒,还有雾化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常见药品和医疗器械。
据悉,这是北京首个获批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的便利店。
允许便利店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OTC)、二类医疗器械是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结合药品零售分级等政策,它对方便患者购药,促进处方外流,缓解看病贵问题,都称得上是有益的尝试。
便利店的机会:4000亿的药品零售
据药店行业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药品终端市场规模约1.6万亿,其中零售药店(OTC)为第二大销售终端,药品销售规模为3647亿元。
根据全球知名制药企业Mylan(迈蓝)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中国健康消费及OTC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6%。随着中国大健康市场扩容,OTC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3000亿元左右扩大到未来的6000-8000亿元。不过,这次在政府支持下,势必会有大批便利店加入OTC市场竞争。上述的京客隆便利店便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较于传统药店,便利店在地理位置和人流量上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便利店大都是24小时营业,补充了传统药店无法完成的服务时间,在经营模式上或许可以跑赢传统药店的早10点晚10点营业模式。
不过,允许经营药品、医疗器械,也意味着便利店的责任更多了。据悉,获批售药的连锁便利店需配备药师对消费者进行用药指导,药店日常监管的“飞行检查”也会面向便利店。这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端来看,自2017年开始,百亿之多的资本涌入,加速了对传统便利店的布局,目前中国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10万家,并持续上涨。其中,7-11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达2244家,近三年新增了1130家;罗森已经在中国开了1600多家门店,预计在2025年在中国开到1万家门店;全家,也预计在2024年开到一万家门店。这也意味着,数量增加再叠加便利店地理位置和人流量优势,药店会受到比目前更大的影响。
传统药房的“内忧外患”
众所周知,对零售药店,OTC市场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药占比控制、合理用药等政策的持续影响,与用于重症、临床需求更强的处方药相比,用于预防保健的OTC往往被优先削减,零售药店承接了部分医院转移而来的OTC药品销售,成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主要终端。
随着便利店销售权的放开,北京便利店售药模式在全国推广,那么原有的传统药店行业势必会受到冲击。所以消息一出,不少药店人倍感“焦虑”,尤其是中小药店。
要知道,传统药店现阶段本身就是“内忧外患”了。一方面,按照要求,所有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人力成本升高。另外,药品不断涨价导致采购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根据医改要求,医药分开,医院提供的所有药品都要保证零加成(中药制剂、中药饮片除外)。这意味着,医院在药品价格上会保持一个低水准,而药店的售价只要是超过政府制定的医保支付价,就会比医院高,容易影响药店的销售成绩。 共2页 [1] [2] 下一页 益丰药房跑马圈地:药店收购价远超同行 20亿商誉埋雷 首家处方共享药房亮相青岛 药企并购金额破20亿元 药房为何开始疯狂“跑马圈地“? 抢滩线下药房 阿里健康再搏处方外流 有爱医学任用:穿越“医学检验+连锁药房”的无人区 搜索更多: 药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