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店月入400万,“最好能卖给60亿人”
在江门顺利接连开店后,尝试进入中山,理所当然地率先选择中山市区一个很好的位置,结果,开了一年都没有生意。
正在创业初期,没有更多的资金砸广告,也没有宣传途径,所能依赖的只有口碑。从江门直接跳到中山市区,口碑链条断了。
意识到这一点,重新选了更靠近江门的中山小榄镇,这座小城有发展潜力而且经济实力较强,也缩短连接中山市区的距离。
果然,小榄镇门店的开业十分顺利,排队火爆,通过小榄人的口碑传播、社交媒体上推荐,一并将中山市区的店也带了起来。
经历这些之后,我看到,所有的事情无非两步:第一步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尝试,第二步就是考虑别人会不会回头。
对于第二步,我们更有信心,因此在早期,我们主要需要克服的还是第一步。
喜茶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网红,在大众认知中,这样的标签或多或少带有负面属性。随着关注度上升,很多事情被放大。
有人会认为你雇人排队、认为你很快就不行等,当然也有人喜欢,各种争议。
坦白说对于“排队”这件事,尤其在早期我还是挺开心的,因为这代表消费者对你的肯定。后期由于排队过长至于夸张,成为了烦恼。
饥饿营销和雇人排队,我们一秒钟都没有考虑过。因为对于生意来说,规模化是好事,最好是可以60亿人全都买我的东西,而绝不是只卖给一小部分人。
为什么会导致排队?其实很简单,当门店较少,而知名度已经出来,一定会出现排队,这是一个供需关系。加之互联网的参与,外卖的便捷方式,使得供需问题加剧且有所放大。
如今,我们个别城市门店一个月的营业额可以做到400万,日均十余万。对于无论进驻7年的江门,5、6年的中山,还是开了3年的广州、深圳,这一数字都还在同比增长。
喜茶营业情况较好的门店一天可做出3000-4000杯茶饮,甚至更多,这一数字高于任何同行,甚至是一些外资品牌。普通奶茶店,一天能做出几百杯已经属于较好水平。
当下引发的“排队”现象,或许与90年代麦当劳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相似,有地区首家麦当劳门店排队时长达六七个小时。之后的麦当劳加速开店,这也是喜茶正在做的事。
门店少之外,还有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好奇心。外界的评价我们无法左右,对于自己而言,我们的初衷很简单:首先要做好的产品,然后形成品牌。
我一直认为,研发出一款好的产品,会发自内心地想和大家分享,恨不得第二天就推出;如果心有顾忌,说明这个产品还不够好。
要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需要在产品和品牌上不断带来消费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要沉淀出超越时间的经典。
例如,我们产品结构存在自己的主线,有些品种已经卖了很多年,像金凤茶王和满杯红柚,而以石榴为新品水果茶的时候,就叫满杯红钻,这些都有迹可循。
在好产品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做得更多,例如赋予它设计感,赋予它理念,最后可以形成品牌。
视觉是品牌理念的呈现方式之一。喜茶用底层色调黑白灰作为日常风格,更便于时不时用一些比如黑金店、粉色店等来提供新鲜感。换言之,若一个品牌平时的风格已经很具像,或者采用绿色等鲜艳色调,当做出改变时,消费者不易接受。同时,太具体的东西都容易过时。
近年,喜茶与百雀羚、杜蕾斯、耐克等开展相关品牌合作,这对我们来说,也在不断提供品牌的新鲜感。看似很泛,其重点不是边界,而是核心。
只要品牌理念是带有酷、灵感和禅意,都会有契合点。如果它没有契合点,就算规模再大或者业态接近,也不是考虑合作的对象。
一方面,喜茶希望可以不断提高品牌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其便利性。难点在于这两点是矛盾的,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考验着管理者的能力。
喜茶的做法是,在稀缺性方面,我们不断地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同时不断地做出新品牌的方向,模式才不易被复制。
像很多企业聊自己的供应链,我们也可以说很多故事,例如我们在用料上比市面绝大多数的品牌要好得多,价格却比很多外资品牌低。
我们相信,真正不可复制的是品牌。
品牌的形成来自多元层面,十分微妙。它来源于发展历程的每件小事、创始人的性格、产品视觉形象等纵横交错的积累。其包括底层的内核,中层的措施、政策、战略,也有表层的视觉皮肤,是个完整的体系。
最初以产品为基础,随之产生的运营、供应链、服务,最终都要回归品牌。因此无论是好与坏,都是其内核的一部分。
去年我们发现,便利性变得很重要、很稀缺。我们自己也认为,要花几个小时排队买一样东西,这是不好的。
在加速开店的同时,喜茶基于微信推出HEYTEA GO小程序方便下单。在线下,我们还在相应地做HEYTEA GO的店型,这是主要开设在写字楼和社区的一种快捷的便利店型。目前深圳已经有4家,以此为试点,明年逐步铺开。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奈雪的茶、喜茶海外首店开业,都落地新加坡
喜茶重庆首店落户 北城天街再添网红打卡地
喜茶、肯德基、costa……除了“主题”还想贩卖什么?
喜茶第五家DP店落地天津 今年将开店100家
越来越会玩 喜茶联手百雀羚推出快闪店“芝芝巴士”
搜索更多: 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