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6年开始,洋快餐麦当劳和中式快餐大家乐就没闲着过,不断地装修翻新,不断地推新品、新服务、新项目,不停地做所谓的自我迭代,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是投资与成本的大幅增加。
在大众餐饮竞争惨烈,经营利润日趋微薄的今天,不想着怎么好好的去做减法,怎么去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反而加大投入,净整些没用的,比如:什么智能化了,数字化了,定制化了-----在这一系列看似劳民伤财的举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目的呢?仅仅是常规性的、战术上的调整吗?我看不尽然吧。
把麦当劳、大家乐并在一起来谈,可能有人会不解,二者调性不同,体量不同,发展轨迹不同,为什么要并在一起?有什么共性吗?
有!两者一中一西,都是我心目当中的、值得推崇的、在大众餐饮领域当中定位清晰、商业模式成熟、盈利能力极强的行业标杆,这还不够吗?
二者的业态定位、品牌发展和产品结构与时代同步,与主流切合,是未来大众餐饮的风向标。读懂、悟透其本质和内涵,相信对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是会有所启发和帮助的。
麦当劳的品牌升级与中国化之路
先谈麦当劳吧,咱们看图说话,透过以下这几张图片,我们分析其深层次的商业动机和目的:
(送餐到桌,定制汉堡,人工增加了,效率降低了,这是为什么?)
(智能点餐是趋势)
(想跨界西餐、简餐?价值是提升了,可操作也复杂了,与快餐逆势而为?)
(定制化汉堡,这是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
(那么大的休闲聚会空间得需要多少租金成本?)
(怎么把饮品、甜品店的东西也融进来了)
(中国元素更加的鲜明和贴地气了)
透过上述图片,我分析麦当劳有三大战略考虑,主要是基于:
1、品牌光环褪色、竞争力下降,不得不考虑突围和升级
与头些年相比,麦当劳头上的品牌光环越来越淡,公众对于麦当劳的认知从之前的高大上逐步的回归于美式快餐店的理性定位,行业竞争趋于常态,麦当劳被从神坛上拉下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地面作战,拼品质、清洁、服务,拼物质层面的性价比。
与此同时,三高一低来了,房租涨了,人工涨了,食材涨了,利润呈趋势性下降;大众创业一股脑的杀入快餐领域,竞争激烈,份额就会被极大地蚕食。
外卖平台出现后,有更多的无门店外卖涌入,正餐与其他业态也耐不住寂寞的进军外卖市场,快餐这张大饼在没有创造出增量的前提下,变得供需失衡了,变得愈加的僧多粥少,大众快餐市场已经是血海一片了。
再看麦当劳,几十年一贯的价格基本没涨,20多块钱的人均客单已经滑入到低端竞争的泥潭当中,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脱身并往高处转移,只会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
2、资源整合、业态交叉,提升竞争力
众所周知,麦当劳是模式创新的典范,是复合业态的引领者。麦当劳创新的导入“麦咖啡",使商务休闲板块进入麦当劳,满足了多元需求,充实了时段经营,提升了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可以说,麦当劳的客群覆盖在行业当中是最全面的,麦当劳的全时段运营也是最理想的,但,麦当劳还嫌不够。
麦当劳要淡化快餐属性,麦当劳要融入更多的功能和元素,麦当劳要实现新时代的资源整合与跨界嫁接,麦当劳要升级并蜕变成为占领城市高地、对接主流、引领时尚、多元而智能化的多功能城市餐厅。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非快餐化的反常举动。
游乐区与共享聚会的空间进一步放大,这是要增强功能的多元与客户的粘性。
3、通过品牌的强化和重塑,引领都市潮流生活
在中国市场,麦当劳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美式快餐店,而是要通过文化的元素,主流的元素、时尚的元素来营造并丰满其外壳与内涵,从而支撑其在公众心目当中超出产品层面的品牌力。
而这一点,取决于公众对品牌文化的持续追崇与认可。
须知,从本质上来讲,中国胃与美式快餐不是一路,二者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等。设想,如果让北京人舌头和肠胃说了算的话,麦当劳与炸酱面任选其一,结果不用说,一定是后者。
经过将近40年的沉淀,在公众的心目当中,美式快餐早已屡见不鲜,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是见怪不怪,但受众目标已由年轻男女转向为儿童、老人或中下层的顾客。
也正因为此,我们看到了与此相对应的一系列的改变与提升,其背后的考量一定是基于品牌层面的,客源定位层面的,行业竞争层面的,业态升级层面的,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长远战略部署。
目的只有一个,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成为市场的关注者,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让品牌融入更多新时代的元素,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值!
共2页 [1] [2] 下一页
创始人孟凯回归 湘鄂情赌大众餐饮 破局艰难
2017最新餐饮行业资讯,“西式快餐”成为大众餐饮领域尖兵!
海鲜借大众餐饮咸鱼翻生 供应链仍是最大牵制
大众餐饮增长势头强劲 餐企逆境中创新发展思路
大众餐饮带火“舌尖经济” 年收入超三万亿元
搜索更多: 大众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