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入税”的日子已经开始倒计时,2019年,怎么过?
别怕!
跑遍一线城市,内参道哥找到一个方法,可以助力餐饮企业走向春天。
首先,认知清晰比盲目抱怨更重要。
抱怨从来不解决问题。
而棍子总是要打屁屁的,只不过原来要打50棍,现在变成了20棍。但是,压力还依然存在。
因此,要看清方向,寻找出路。
自社保入税新政发布以来,内参一共发布了三篇解读文章和一次线上直播课程。期间阅读量累计10万+,互动留言也达百余条。
从留言中可以看出,应对策略,更多还是修修补补,要么寻求合理避免;要么采用灵活用工方案。
1灵活使用小时工2精细化排班3合伙人模式4内包模式5外包模式
有意思的是,我在一线城市看到,并不是所有餐饮人都“害怕”。
一些规范经营的企业认为,“社保入税”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大家都在共同城市,服务同样的人群,凭什么守规则的就要多缴税费,不守规则的就可以少缴税费?”
不仅如此,有些餐饮人也认为,通过避税、大量使用小时工等方法化解“社保入税”压力的策略,其实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这听起来极其不顺耳,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持这种观点的餐饮人认为,当前一些餐饮企业所谓的经营业绩,并不完全是经营能力创造的利润,其中一部分是克扣了员工基本福利的钱。
这意味着,真正对“社保入税”感到恐惧的,不是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而是那些经营能力落后的餐饮企业。
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找到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餐饮业不是被吓大的。
而餐饮业过往经历困境,已经为餐饮人提升了思路和方法。
2012年底,“国八条”的出台和“三高一低”的经营压力,使餐饮业进行了重新洗牌,形成了新旧餐饮业的分水岭。
那时,新餐饮进行了三个方向的变革:
1、提升平效。
面对高租金,餐饮业集体转向“小而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彼得家的厨房”。
在上海K11,“彼得家的厨房”把人效、平效发挥到极致,以18平米的面积实现了近130万的月销售额。这个模式惊动了整个餐饮业,普天之下,模仿者众。
2、减员增效。
当时人员工资高,也被餐饮人称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结果,压力倒逼餐饮人通过模式创新、提升基础管理等方式来实现减员增效。仅二维码点餐,提升了点餐效率,还淘汰了专业的收银人员。 共2页 [1] [2] 下一页 餐饮巨头都掉坑,“低价营销”真的是个必死局? 餐饮业态为何在购物中心“往下走”? 本地生活服务报告:东莞男性最爱餐饮创业 “新茶饮”旋风之后 “国民饮品”豆浆将给餐饮界带来什么? 餐饮制胜关键:找到品牌的新拐点 搜索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