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谁的脚上穿一双李宁牌运动鞋,一定会引来小伙伴的集体膜拜。
那时的李宁既是一个中国体育品牌,也是一位中国体育明星,还是一位中国企业家。李宁的“L”型Logo有一种魔力,让品牌和消费者心理的距离很近。
2000年前后,随着人们鞋上的Logo越来越多,李宁遇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期,这一时期,李宁与消费者的距离被市场竞争强行分割。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本人作为主火炬手,为品牌有意无意创造了一个红利期。
但随后几年,李宁陷入高库存率的困境,即便在2015年李宁先生回归以后,企业也没能重回巅峰时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8年,李宁在约纽时装周亮相,一系列讨好消费者的设计掀起了一股“国潮”风尚,它以一种复古的姿态让人们将回忆激发成一种品牌记忆……显然,李宁已经明白,赢得消费者就是赢得市场。
拿什么拯救变化的市场
李宁全渠道总监谭勇在今年年初加盟李宁,这位典型的80后评价李宁在时装周的表现说:
“触动非常深,让我重新对李宁有了认知,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国潮,一种体育精神,更代表了中国运动和中国制造。”
作为中国原创品牌,李宁曾凭借人口红利期快速发展。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李宁这个品牌在市场上却几度浮沉。
为什么李宁还是那个李宁,市场的恩宠却不再了?
真相很残酷:消费者变了。
谭勇认为消费者的变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消费者的群变了。
李宁创立之初积累的那一批忠粉是70、80后,如今他们已多为人父母。
而运动产业有其特殊性,年轻消费者参与度更高,李宁通过对会员数据分析后发现,其消费者年龄跨度竟然在20-45岁之间。
二是消费者的心变了。
大批发时代,品牌商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运动服饰品牌更是如此,潮流由品牌发起,消费者只能从众。
但是,随着品牌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不再满足,而是寻求主动发声。
想要在变化中突围,就必须坚持一件事,那就是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这一结论是李宁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才找到的。
当初,李宁和业内其他企业一样,也采用了经销商制度。这个制度在那个时代优势明显——可快速扩张并占领市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品牌不能把控经销商及物品的流动权,最终导致缺乏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点。
这个矛盾最终在2012年后的服装业陆续爆出,李宁也没能独善其身,以往那种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被消费者拒绝,库存率越来越高。
公开数据显示,李宁在2012至2014年三年时间里累计亏损超30亿元。
意外“折腾”出自己的新零售
2008年,李宁成立了电商公司,开拓线上渠道。如今,电商的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0%以上,要知道在线下,它可是个拥有6000多家门店的超级品牌。
但显然,电商并不是品牌的终极模式。李宁必须在流量天花板到来之前,找到将批发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新的零售模式的路径。
2015年下半年,李宁围绕全渠道进行了“三通”尝试:
一是产品SKU通:目前电商与线下1500家自营店的SKU已做到基本同款;
二是数据通:线上下单和线下提货,给消费者多一个选项;
三是交易规则通:货品质量与交付线上线下保持一致。
三通的目的是用新的产品、新的渠道、新的运营方式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
“李宁决定第一阶段先在直营店中实行,目前90%以上的店铺可以相互销售,70%左右的店铺可以代为发货,”谭勇也承认,“这个数据差不多见顶了。”
2016年底,马云提出“新零售”。乍听到这三个字时李宁曾经不以为然。
但随着理解的深入,李宁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折腾的渠道打通、商品打通等,和新零售“人货场的重构”高度重合,终级目标都是从用户出发,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手段,提升零售的效率。
2017年下半年,李宁决定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推进新零售。
而在此之前,李宁已经意识到服装零售业普遍存在经销商利益分配问题必须解决,已经先行尝试分两步走:
第一步,建立一个全渠道结算中台。
经销商和中台率先对接,经销商在完成区域期货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中台要货,但可能会有一个加价率。
反之,如果中台向经销商要货,经销商也可以加价,然后再做加价结算。
第二步,在第一步跑通的基础上,再考虑经销商间横向打通和技术赋能。
共2页 [1] [2] 下一页
李宁、Prada等消费股重挫 港股末季迎开门“黑”
李宁28年兴衰之路:从崛起到连亏 最终品牌重塑
李宁多品牌之路的二次探索能否成功?
安踏、李宁、361度、特步四大运动品牌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
李宁、安踏、361度等国产运动品牌纷纷变潮 销量也大涨?
搜索更多: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