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两种死法
张勇一直很焦虑。
2011年《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将海底捞从一家小有名气的火锅店,推向“神坛”时,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张勇却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来形容。
“我们有什么成功的?只是没垮而已。”几年后有再提及此书,张勇哈哈大笑:“我一直考虑怎么活下去,有些人总是考虑怎么做大,反而没活下去,结果就剩下我。”
张勇把海底捞的死法想得很清楚: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这段话被置于海底捞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栏的首页,在这里,海底捞每月公布自查公告。7月的检查中,发现无锡四店一袋黑米已过期,张家港一店洗杯间一人员穿拖鞋进入等,该丢的丢、该罚的罚,门店经理均被记分。
去年7月,海底捞曝出后厨“老鼠门”,一时舆论喧哗。尽管海底捞通过及时道歉、诚心整改,挽回公众的信心,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张勇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危机感催着海底捞前进。2006年,才十几家店时,海底捞就开始筹备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为保证食品安全,还在这一年开了自己的底料厂,2007年就用上来自意大利的洗菜机,并且拥有自己的屠宰场。到2013年,海底捞的后台供应链已实现全国全网平台化服务,集中化采购、集中化中央厨房处理。
海底捞董事苟轶群曾这样形容张勇: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很想做好的人。“这三点合在一起,他会自然不断地(改)变。”
技校毕业的张勇先后修完长江商学院MBA、DBA,还把好几个高管送到北大光华读EMBA。这些高管基本都是初中毕业或中专毕业,从服务员一路干到管理层。
现在海底捞的很多东西就是向国际经验“借鉴”来的。例如,计件工资制是欧美的小费制与中国国情的产物,而将底料加工、供应链等职能部门分出来做成第三方服务公司的做法,则隐隐现出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的影子。
机器代人
早在2015年,面对互联网浪潮,张勇就列出互联网排名前20的企业,让高管一一拜访。他笑言:“听说马云没有开免费火锅店的计划,我就放心了。”
2010年,海底捞开始送外卖。张勇希望外卖的服务体验能和堂食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所有的配送都由自己的员工完成。配送员不仅送货,还在到达后为顾客准备餐桌,每份外卖订单免费提供小吃,以及含有口香糖、发带的包袋。
据招股说明书,目前,海底捞已在中国40个城市经营外卖服务。2017年,外卖销售额达到2.19亿元,占比达2.1%,比2016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按照张勇的说法:餐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客单价低、低附加值、碎片化,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因此,多年来海底捞不断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就是“让员工付出的劳动量与收入达到正比”,激发员工积极性。
但接下来,围绕着“人”想了20多年的张勇不得不承认,人是会犯错的,并且,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做到他想象中的努力程度。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技术。
张勇透露,海底捞正在打造一个智慧餐厅,将尽可能在后厨处理、食材加工方面实现自动化,比如自动出菜、自动配锅等。
不久前的云栖大会?重庆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透露,将与海底捞合作打造一个超级APP,活化海底捞的2000多万会员。
海底捞也在上市前公布了正在与阿里云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平台,以更高效地完成餐厅选址,与第三方合作研发的中央存货管理系统、员工数据平台也正在路上。
(来源:天下网商 王诗琪)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上市之际海底捞又搞事情 正在筹建一家秘密餐厅 海底捞今天敲钟 10位员工揭秘“海系帝国”不为人知的一面 海底捞明年门店将达1000家,巴奴咋办? 海底捞正准备进入加拿大市场,单品类是出海的发展机会 海底捞推自有品牌乳酸菌饮料 定位为“火锅伴饮”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