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统计过,在咖啡圈子里,有一条公认的鄙视链:精品咖啡馆>星巴克/ Costa>上岛>左岸>便利店咖啡>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咖啡>速溶咖啡——鄙视链底端的速溶咖啡消费群体更广泛、销量更好 ,鄙视链顶端只受小部分真正热爱咖啡、懂咖啡的忠粉喜欢,但这小部分人往往能带动一大部分不懂咖啡,但有社交需求的顾客。
▲速溶、现磨、瓶装即饮咖啡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的发展趋势
而在中国,鄙视链的各层不约而同将星巴克作为咖啡行业的“风向标”:星巴克在中国默默进行咖啡市场教育近 20 载,截至目前,在中国 140 多个城市开了 3400 余家店,目前还在以每年 500 家(平均每隔 18 小时开一家新店)的速度递增,但咖啡巨头仍在求变——不论是为了提供中国同店营收(2018 年 Q2 首次下滑),还是出于抵抗竞争,星巴克在不断地调整:为了赶第三波咖啡浪潮,星巴克在上海开烘焙工坊,在北京前门开星巴克甄选旗舰店,卖酒和茶;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与饿了么合作外卖,与盒马合作推出“星厨外送”;将速溶咖啡与茶包卖给雀巢;推出罐装、瓶装咖啡….
今天,我们不提消费者熟悉的、主打第三空间的门店,来聊一下星巴克的零售体系。
星巴克零售的“前生”:品质向竞争“妥协”
星巴克咖啡品种繁多,在制作上有着苛刻的要求,例如,每杯浓缩咖啡要煮 23 秒,拿铁(星巴克的主力产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 150 度,但是绝不能超过 170 度等。
为了保证品质,星巴克坚守四大原则:拒绝进军超市,星巴克不忍将新鲜咖啡豆倒进超市塑胶容器内任其变质走味;拒绝加盟,星巴克不相信加盟业主会做好品质管理;拒绝贩售人工调味咖啡豆,星巴克不屑以化学香精来污染顶级咖啡豆;选购最高级咖啡豆——做最完美烘焙的目标永远不变。
但是,也因为这些坚持,有时候却让星巴克处于竞争劣势。
后来出于竞争的考虑,星巴克做了妥协:尽管当初舒尔茨因不忍新鲜咖啡豆变质走味而立下“拒绝进入超市”的规矩,但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要求公司修改行事原则——1997 年,舒尔茨和他的高级管理层下令进军超市。
尽管风险和困难重重,毕竟超市并不是公司能够控制的销售场所,然而,令舒尔茨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当初的决策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98 年,也就是进军超市的第二年,全美通过超市和食品杂货店销售出去的咖啡占当年总数销售额的一半,对此,星巴克高层认为,在超过 26000 家的食品杂货店中蕴藏着比星巴克零售连锁店和特种销售渠道更加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这个渠道可以为公司带来几百万的消费者(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随着公司零售能力进一步强化,舒尔茨等公司决策者认为,超市是继续开拓星巴克咖啡销售量的重要途径——将产品打入超市还能够节省公司的运输费用、降低操作成本。
第三空间之外,门店是重度咖啡患者的专卖店
包括台系咖啡、欧美系咖啡、韩系咖啡在内,它们都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特点——大陆缺乏可以坐下来、私密聊天的场所。在中国的城市中,商店、shopping mall 等购物场所很多,但真正能够坐下来喝东西聊点天的场所非常少,咖啡馆击中了这一痛点,于是“咖啡馆=商务会谈、朋友聊天场所”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逐渐形成,由此,星巴克“第三空间”理论在中国市场也跑得通。
在“第三空间”里,星巴克为咖啡重度患者提供了一系列咖啡以及伴生产品。
第一位置的是咖啡豆。作为主营收入之一,星巴克在门店提供中度烘焙、深度烘焙的咖啡豆以及免煮咖啡、甄选咖啡、滴漏咖啡(origami),伴随咖啡豆一起摆上售货架的咖啡压壶。最近,星巴克也开始在门店推广茶瓦纳的茶包。 共2页 [1] [2] 下一页 星巴克在台湾开首家集装箱门店 布局个性化体验空间 代购店未清场,星巴克外卖现“杂牌军”混战 星巴克上线饿了么 一场互联网咖啡的战争 咖啡肉搏战:瑞幸故宫开店 星巴克正式外卖 星巴克推外卖服务“专星送“ 现仅京沪部分区域可以用 搜索更多: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