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日常工作只做两点,一手抓员工,一手抓顾客。”
“我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按照流程去做。”
“餐饮的行业特征让它很难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董事长兼创始人张勇在会上如是说。
海底捞董事长兼创始人张勇发言实录
麻辣火锅是一种
具有“攻击性”的就餐方式
海底捞是一家火锅店。火锅店就是香港人讲的“打边炉”,只是我们打的是麻辣火锅,口味可能有一些区别。
麻辣火锅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初的重庆,那个年代有很多纤夫,白天拉船,到了晚上他们会很饿,吃的食物都变凉了。
有一个船工的妻子非常聪明,就干脆不把食物做熟,等丈夫回来之后再做给他吃。
由于四川地区喜欢麻辣,(底料)用郫县豆瓣炒一下就非常香。
这种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很多船工认可,这个船工的妻子就在码头用茅草和竹子搭了一个棚屋(做火锅)。
这个棚屋,我的考证不是很完全,大概就是最早的一家火锅店,在重庆迅速得到了广大市民喜爱。
上世纪80年代,我的老家简阳,离重庆直线距离不是太远,是成都东边的第一个县,但(当时)我们那个地方没有一家重庆火锅店。
80年代末,才逐步出现了第一家火锅店。我是1994年创办的海底捞,很快就在四川全部铺开了,叫四川火锅——那个时候行政区域没有把四川跟重庆分开。
其实重庆才是麻辣火锅的起源地,它很快就征服了全国。
我的亲身经历是,当我到上海,上海和江浙地区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其实不吃辣的,但很快这种就餐方式就吸引了当地人。
最近的一个例子:我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不吃辣,但上个月,我们在日本开了第三家分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日本当地顾客,而且高峰期排队要排两个小时。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象:这种就餐方式是不是非常具有“攻击性”?让人很快就喜欢?
中国很大,每个地区的口味不一样,不吃辣的地方占大多数。
我们最早分析,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消费者来自外地,是不是外地人构成了我们的消费群体?但我们再冷静想一下,其实这些外地人当中,来自吃辣地区的并没有那么多。
我有理由相信,(麻辣火锅)这种方式会不会终有一天开向全球呢?
中国餐饮几千年
却很难有“全世界都知道的品牌”
海底捞的日常工作只有两点:第一点是一手抓员工。第二点叫做一手抓顾客。
员工怎么抓?我们有一个指导意见叫,员工你要一个一个地去凝聚他。
顾客怎么抓?要一桌一桌地抓,不能过度依赖一些营销政策抓顾客,让顾客蜂拥而至,然后很失望地走了。
员工呢?每一个地区的员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对管理的需求不一致。要想保证到这两点,就得回到餐饮行业本身的行业特色。
我开海底捞24年,餐饮行业存在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当中,无数同行都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好。
但是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现象:除了几个洋快餐开向全球,大多数餐饮,日本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包括中餐,很难提出一个品牌全世界都知道。
它的规模始终上不去。是什么原因呢?
这么多年,我们总结了几点:
餐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你每去一个餐厅,会看到无数的服务员站在你旁边,而服务员只是你看到餐厅(员工)中的极少部分,还有后厨,还有采购,还有品控,还有管理层,(餐厅)由这些人员构成的。
餐饮业客单价非常低。客单价非常低,一定是低附加值的行业。以海底捞为例,在中国人均消费100块钱左右,扣掉食材、房租、税收,能够支撑到管理上的费用就会非常低。
餐饮行业实际上是非常碎片化的行当。不像微信,用了之后就离不开,而没有哪一家火锅店或哪一家餐厅是你离不开的。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辈子能只吃一家餐厅,总是换着吃。
这几个行业特征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觉得它支撑不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因为,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流程和制度来保证实施。
而保证这些流程和制度实施,又得建立更多的流程和制度。所以说,你看到很多组织里一个一个机构往上面加,加上去之后会形成官僚主义和形式化。
如果在其他行业,盈利可能会大一些,可以支撑住这些费用。
但是非常遗憾,餐饮行业是一个低附加值行业,没有办法建立这一套管理体系,当然也就没有能力把品牌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共2页 [1] [2] 下一页
海底捞宣布9月26日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IPO前急速扩张,翻台率下降:海底捞能否撑住百亿美元高估值?
海底捞、美团都要上市 谁的股票更有投资价值?
海底捞真是胜在服务吗?这些数据告诉你真相!
海底捞启动全球路演 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搜索更多: 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