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为互联网咖啡代表的瑞幸风头很盛,13座城市,800余家门店,服务用户350余万,销售杯量1800余万。接下来,瑞幸还准备将门店开至2000家。反观咖啡巨头星巴克,却颓势尽显。
2018年7月27日,星巴克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财报中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销售下滑2%,这也是9年来首次负增长。为了挽回局面,星巴克日前联合饿了么推出了外卖业务。这些让人不禁联想,咖啡市场真的要变天了?细细分析,可能并非如此。
瑞幸的破绽
最近瑞幸曝光率的确很高,还有人把它列为2018年出现的现象级品牌,并且详细总结了瑞幸的整合营销手段。的确,瑞幸的营销是做得很好,不过问题在于它似乎只是在做营销。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文章都在讲诉一个事实——瑞幸很善于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上。但是,在那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很少。事实上随便在网上查查,看到的很多都是“味道差”、“喝了拉肚子”等等吐槽,比较好的评价也仅仅是“很便宜”,但是“等我把这些优惠券用完,就会卸载(瑞幸)”。看来,瑞幸的获客能力很强,但留客能力如何就要打个问号了。
看一个产品或商业模式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它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喝咖啡的需求不外乎两种。可能是产品需求,我就是爱喝咖啡。或者是以咖啡为媒介来工作和社交,比如工作时需要咖啡提神,或者和朋友喝咖啡聊天。这两种需求,去不去咖啡馆都可以实现。那么如何吸引顾客去咖啡馆呢?星巴克的答案很简单,“第三空间”,也就是打造一个除家庭和工作外的场所供你体验。如何打造?通过产品、服务、人员、环境、文化等等,而在所有这些背后的是星巴克的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
反观瑞幸,提出了“无限空间”的概念,其产品不仅仅是外卖,而且包括了旗舰店和悠享店,轻松涵盖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但是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找不到一家旗舰店,瑞幸咖啡对此的回应是“仍在筹备中”。那些已经开业的瑞幸门店也装潢简陋,大部分都像“外卖取货点”。对于店内体验,很多消费者的评价是:“管理混乱”、“服务员只顾聊天,不理人”。客观的说,想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店内体验,又保持迅猛的扩张态势,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从星巴克1999年在北京国贸开出的第一家门店算起,至今已有19年,目前星巴克门店数量总计3400家——平均每年仅开张不到200家店。而回首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本土能够既做出品牌,又做出规模的餐饮企业也只有海底捞一家,而海底捞用了24年——成立于1994年,1999年走出四川,2012年走出中国,目前全球范围内运营了320家门店。原因很简单,在餐饮这种竞争激烈而且员工流动率大的市场,没有成熟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扩张中产品体验的复制是很难的。
再来看看那些不想去或者去不了咖啡馆的顾客,他们怎么反应。品牌敏感度高的,过去没办法,只有选瑞幸。现在星巴克也送外卖了,那还是选星巴克。剩下不在乎品牌,价格敏感度高的顾客,才是瑞幸的目标客户群。问题在于,这些顾客到底有多少?最近的数据显示,在中国75%的市场份额是被价格偏高的连锁咖啡店占有的,而星巴克的市场份额高达60%,这说明这个市场的主流客户并非价格敏感。另外,回顾咖啡市场的演化史,从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到星巴克为代表的现磨咖啡,再到我们现处的第三咖啡浪潮——高端、小众独立咖啡店,整个发展史是以消费升级为推动力,而不是性价比,这个趋势只会延续。而瑞幸的“做每个人都喝得起喝的到的好咖啡”是真实的性价比定位。 共2页 [1] [2] 下一页 瑞幸咖啡已经开了800多家店 为什么你很少看到它 瑞幸咖啡千万别迷信新零售 走星巴克老路会死得很快 半年时间席卷一二线城市 深度拆解瑞幸咖啡营销套路 瑞幸咖啡的对手其实不是星巴克 瑞幸咖啡为什么要“死磕”星巴克? 搜索更多: 瑞幸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