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全时便利由于资金链紧张,导致供应商“上门追款”。
全时便利大股东为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亿元,占股88.56%。再向上追溯,复华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复华卓越70%股权,为全时便利的实际控制者。
证券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复华控股关联企业北京复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列为异常机构,理由是未按要求提供法律意见书。
就上述情况,《第三只眼看零售》向全时方面求证,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一切正常。根据便利店行业的特性以及跟供应商的不同合作情况,不排除个别供应商会偶尔出现延迟付款,但是全时整体供应商的款项都在正常付款。”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8年中国便利店TOP70》显示,截止2018年5月,全时便利已进驻成都、杭州、天津等10座城市,门店数突破600家。
有观点认为,全时便利高速扩张,是希望建立规模效应,在资本市场上提升估值,从而获得新一轮融资。同时,业界认为也不能排除全时便利是在为“卖身”做准备。
某供应链企业相关负责人评价称,“全时便利的业务基础还是很扎实的,出售的话会有很多人考虑接手。”
通常急行军必有粮草之患。全时便利高速拓店,也就需要在多个城市承担预亏压力。以单店150万元左右的开业成本估算,全时便利在一年间新开数百家门店,加上进驻当地市场所需的后台管理公司,物流仓储等成本,全时便利资金链压力可以想见。
联想此前因为投资方P2P项目“爆雷”,导致全部门店一夜之间关停的邻家便利。资本玩家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面临巨大风险。例如此次国家相关政策收紧,多个投资机构自身出现危机。
一时间,包括便利店在内的多种融资项目停滞,企业越来越难融到钱成为现实难题。《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原本占据风口效应的便利店业态将趋向冷静,逐渐回归为一门“慢生意”。
北京便利店“老大” 从“卖身”传闻到高速扩张
作为北京最大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全时便利的发展拐点出现于2017年11月。彼时,它刚刚被《财经》报道在资本市场中寻求入股或收购一年之久,作价十多亿,但并未成功“卖身”。随后便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投资百亿元,于五年内进驻100个城市,覆盖100万个终端。
从被传寻求出售到一年之间疯狂扩店,全时便利可谓迎来戏剧性转变。全时创立于2010年,在本土便利店大多以轻资产运作的背景下,采用重资产发展之路。推出包括可视化陈列、自动补货、线上平台等多种新尝试。据了解,高端设备是全时便利当时投入最大的板块,使得全时便利第一代门店即需要100万元投入,而第二代门店的开店成本则提升至200万元左右。
“特色服务+业态创新+重资产加持”,使得全时便利迅速在北京便利店市场站稳脚跟,并于2017年超越拥有260家门店的好邻居便利店和开出236家门店的7-eleven,以门店数360家成为当地“老大”。
全时便利相关负责人就此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回应称,“我们从没有寻求出售。”全时在2017年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后便开始加速扩张。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全时便利避开了上海等便利店“红海”区域,转而选择天津、杭州、长沙等便利店竞争相对较弱,但市场需求成熟的潜力城市。例如南京有800万常住人口,便利店的数量刚刚过千,且业态整体增长率仅为2%,远低于两位数的行业平均增长率。对于全时便利来说,类似城市就是能够进驻的“价值洼地”。
在开拓外埠市场初期,全时便利是以直营开店为主,品牌并购为辅。以成都市场为例,全时便利于今年2月宣布收购成都GOGO超市,接收其位于成都热点区域的13家门店,仓储(冷链)物流中心、智能中央厨房、面包糕点食品生产线和牧场。全时便利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时2018年将重点推进行业并购,目前已有多宗并购项目正在洽谈和推进。”
在此基础上,全时便利也在推动其加盟业务,加速资金回笼。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上表示,全时便利未来要打造一个平台,包括向个人开放加盟、对企业开放区域授权,和多方合作等发展趋势。
从业务层面来看,全时便利具有供应链、单店运营能力等优势。例如全时便利在2017年推出线上线下互补后,最高单店日销提升了2000元,一些新开门店,销售增长达40%。同时,全时便利也在开发自有品牌,包括生活日用百货、休闲食品等品牌性偏弱、消费频次高、紧急性消费需求强的产品品类。据悉,自有品牌商品拉动其所在品类销售增幅达25%,毛利率提升10%。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全时7月全国新开75家店 单月开店数创历史新高
全时便利店宣布进入长沙 计划同开6店
万福客进口食品加盟便利店,三位一体全时空的购物体验
全时携手《中国食品安全报》 开展“守护食品安全 全时全国在行动”活动
全时七周年庆销售额环比大涨70% 多店日销突破10万元
搜索更多: 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