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2008-2017这10年的历史数据算了一下,Costco会费收入的年增速平均值(不是年复合增长率)是7.4%,增长因素无外乎会员数增加、更多普通卡会员升级为年费更高的行政卡(黑卡,享受更多第三方附加服务)、以及会费提价。而这10年对应的超市GMV增速的平均值是6.69%,低于会费增速。
这粗略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个会员身份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财报披露,2017年美国市场Costco会员续费率是90%,加拿大是87%。一位生活在澳洲的朋友说,他在当地Costco买的饼干,回家尝了尝觉得太甜了,拿回超市二话没说就给退了。除了能让会员在日常消费中感觉“省回”很多钱之外,真的是“无忧”的退货服务也是Costco推行会员制的资本。
但,实在想象不到这种退货标准拿到上海等内地城市会发生什么。
如果换个角度看,消费者在Costco感觉很爽,那谁会不爽呢?Costco凭借每个单品的大出货量可以享有很强的话语权,向品牌商压价是一定的,不然控制低毛利率就无从说起。
这样,部分品牌商应该是不爽的,但看在出货量的份上可能就“忍”了。
另外,英语系国家喜欢的这套消费模式放在欧洲能同样受追捧吗?这是我疑问的地方。
因为Costco的SKU大概在4000个上下,与盒马类似,比7-11多不了多少,这意味着同类商品可能只会选2、3种,相当于消费者面对的是由Costco替你选择好的品牌,与杂货铺相比它必定是更标准化的、更省脑子不用费事做决策的。美国人接受这一套,欧洲人未必。
星巴克是标准化的代表,它能在英语系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风靡,但意大利人等南欧国家根本不待见它,他们有更小众的、个性化的、更local的选择。Costco现在全球有746家店,但在欧洲除了英国有28家外,其他欧盟区只有4家(西班牙2家、冰岛1家、法国1家),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
综上,回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话题。他们标榜自己的“类Costco”模式,其实不应该是高性价比、甚至是卖的便宜、让利于民这类表象,而应是背后的高效的管理能力(对库存、运营等)、严格的选品与品控,以及贴心的服务。如果把Costco等同于便宜或不赚钱,就跑偏了。
(来源:一千二百字 keykey7) 共2页 上一页 [1] [2] 拼多多CEO黄峥:拼多多是“Costco“和“迪士尼“结合体 400㎡日销5万 全家爱吃要做生鲜店的宜家+Costco? 画风奇特,这样的Costco全美只有17家 Costco为什么有巨大的勇气不赚产品一分钱? 全家、康师傅的母公司推出电商“甄会选” 想做线上Costco 搜索更多: Cos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