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5月17日海底捞被曝出即将上市的消息之后,整个餐饮业都沸腾了。紧盯一份小小的招股说明书,各方媒体、行业人士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内参君也发现了一些海底捞之前从未被披露的真相。
但仔细翻阅各种报道,大多都局限在对海底捞本身经营数据的分析解读上,有媒体还专门做了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对比。
一位经济学博士也为内参独家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希望能给各位提供一个更高维度、或者说更独特视角的观察。
在成立24年之后,国内最大的火锅连锁企业海底捞终于迈进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港交所的规则,海底捞可能最快能在6月底正式挂牌,实现企业成功上市。
这也是中国本土的餐饮巨头,第一次完整地披露其运营状况。管中窥豹,透过海底捞公布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出其无疑是一家实现高速和良性发展的企业。
2017年收入达到106.37亿,这个营收应该是中式餐饮名副其实的领军者,并遥遥领先其他企业;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9%,这个远远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的增速,说明其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可谓“一头快速奔跑的大象”;
2017年利润达到11.94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5%,说明其是一家盈利能力良好运营良性的企业;
一线城市每个顾客人均销售近100元,说明其定位是中档消费水平的餐饮连锁,是目前餐饮行业最有力的“腰部”市场;
员工平均薪酬约6万元,在同行中领先,说明这家依靠“服务”起家的餐饮企业,并不是依靠压榨员工来获取利润,从这点来看,这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
共拥有餐厅320家,其中内地296家,24家位于台湾、香港及海外,说明海底捞正在走出国门,有望成为一家国际化的餐饮企业,其市场规模不容小觑。
海底捞的上市,对于中国的餐饮业来说应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我认为海底捞登陆资本市场,会给餐饮行业带来三个期待。
期待一: “头部企业”更多出现
所谓“头部企业”,并没有官方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在该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领头企业。
这种领先地位体现在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研发能力等各个方面,是行业塔尖部分的少数企业,往往能够引领行业创新与变革。正如地产行业之“万科”、“碧桂园”,家电行业之“格力”与“美的”,速冻行业之“三全”与“思念”,手机行业的“苹果”、“华为”等。
放眼至世界范围,餐饮企业也是有“头部企业”,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这些“巨无霸”的餐饮企业,以连锁的方式把餐饮店开到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头部企业”。
但在国内,本土诞生的中式餐饮品牌,其体量和品牌影响力与国际餐饮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例如麦当劳中国2017年的总营收是228亿美元,净利润是51.92亿美元,而中国本土餐饮品牌中,海底捞应该是营收最高的,也不过刚过百亿人民币,约占麦当劳的7%。
但我觉得,比赛才刚刚开始。
在《餐饮老板内参》举行的2018中国餐饮创新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有一个论断:现在商业餐饮的消费总额是3.5万亿;餐饮业里排名第一的品类是火锅,占到餐饮业总额的20%以上,其他占到总额1%以上的品类差不多有20种。这也就是“餐饮水很大,鱼群很大”。但从全球角度看,中国餐饮行业水里的大鱼还不够多,也不够大。
所以本着“大水有大鱼”的思维,我们可以期待的是:这个百亿阵营更为庞大,甚至会出现超千亿的企业,这批餐饮企业共同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
无论是实际经营过程,还是在资本市场里的“头部企业”,都具有诸多隐形福利。
以租赁成本为例,在餐饮业“三高一低”的当下,“租赁成本”是个大头,一般情况下会占到营业额的25%左右,也就是说100元的收入中,租金要分掉25元,约占四分之一。
但根据海底捞披露的报表显示,海底捞的物业租金成本是3.9%。
这样一个低的不可思议的数据,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海底捞赴港上市绕不过那道坎 食品安全仍是关键问题
海底捞急速扩张之下负债剧增
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2年增18倍 年入106亿账面仅5.8亿
海底捞上市局:密集布局关联公司 遭遇卫生安全问题
海底捞上市风险因素罗列长达30页:供应链管理和安全
搜索更多: 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