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被上市”的海底捞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
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底捞”)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说明书显示,海底捞近3年收入持续上涨,由2015年的约57.57亿元增至2017年的超过106.37亿元。
从2012年上市辅导计划被披露,到同为火锅品牌的呷哺呷哺后来居上在2014年率先敲钟,这一次海底捞能够顺利走完自己的上市之路吗?
>> 海底捞最强的其实是供应链
提起“海底捞”三个字,去过的人都会给它贴上如下标签:逆天服务、免费美甲、帅气小哥拉面……
但这个“火锅帝国”的创始人并不是餐饮业出身。
1994年3月,两对夫妻,8000元钱,4张桌子,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店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
合伙人除了张勇夫妻就是他们的朋友,张勇认为,在口味上,海底捞的竞争力相对有限,因此只能在服务上做出弥补。他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为了留住客人,他使出十八般武艺: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就送人几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服务行业还没有完全从“给你脸色”的国营体制服务中走出来,海底捞细致周到的服务在餐饮行业极其少见,也让消费者自发地传播海底捞品牌。
1999年,海底捞走出简阳,开店到西安、郑州等城市。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海底捞共拥有273家餐厅,而2015年1月1日时这一数字为112家。顾客平均开支97.7元,翻台率(编者注:指餐桌重复使用率)达到每天5次。
人是服务业最核心的要素。海底捞的招股说明书称,成功管理员工与门店的关系,将推动自下而上的裂变式增长。
金百万品牌及外卖负责人裴成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餐饮行业的流动性非常强,海底捞的流动性据说只有10%左右,堪称业内罕见。提供服务的核心是人,而人无疑是所有因素中最不可控的环节,但是海底捞在人才管理上也有一系列严格量化的考核标准。
据悉,海底捞设置了晋升机制和绩效考评系统,从传菜到倒水,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量化计入KPI。员工有很多级别,包括合格、优秀、标兵、劳模等,只要分数高,就可以慢慢获得晋升。海底捞的很多店长、小区经理都是通过这套机制从底层选拔上来的,很少“空降”。此外,海底捞还采取了师徒制,店长不仅可以对本店享有业绩提成,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业绩提成。
外界对海底捞的用人制度褒贬不一,有评论称,海底捞员工的服务方式,是在牺牲自己的自尊来满足顾客的虚荣。
对此,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表示:“我们的员工中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学历也不高,但他们愿意为追逐梦想而努力,用双手改变命运。我们先解决了物质上的生存问题,别的问题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再说吧。”
2018年年初,海底捞董事长助理叶鹏曾表示:“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适时机。”
在海底捞的招股说明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创始人意识到中国餐饮产业中缺少针对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专业化服务供应商——尤其在食材加工、仓储物流、门店施工和人力资讯等方面。
记者发现,海底捞关联的公司几乎涉及餐饮上游的所有环节——做火锅底料和蘸料加工的颐海国际;提供仓库仓储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供应食材的蜀海集团;蜀韵东方则负责餐厅室内装修工程管理。张勇曾说:“我们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
其中,2016年作为海底捞独家底料供应商的颐海国际(1579.HK)在香港上市,2017年其培育的冒菜品牌优鼎优(571375.OC)登陆新三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海底捞VS呷哺呷哺 火锅江湖 谁与争锋? 百年老店的“无人餐厅”诞生后,海底捞正筹重金杀入? 餐饮企业不受“资本待见” 海底捞IPO有望破尴尬 1亿人把海底捞吃上市 还能把海底捞吃多远? 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 火锅市场还有机会吗?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