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和健康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我对此深信不疑,这是人性的需求,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人性不变,时代在改变。
零售连锁品牌屈臣氏就是在做美丽和健康生意,也是是少数长江和记仍在中国扩张的业务之一。上个时代我们爱喝李嘉诚的鸡汤。李嘉诚通过对香港及大陆房地产、港口、能源、电讯、零售等垄断性的投资,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资本家。
屈臣氏于首富李嘉诚手中崛起
1828年,英国人沃森在广州创办了一家叫做“广东药房”的西药房,1841年广东药房南下香港,改名为“屈臣氏大药房”,开始了多元化的零售业务。1963年,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正式收购屈臣氏公司,屈臣氏成为以保健和美容产品为主的零售品牌。
现在,屈臣氏集团作为长江和记的主要零售部分,经营着13个零售品牌,在全球24个市场有超过13500家店铺,主要业务为保健及美容产品。
屈臣氏在中国已有6000万会员,以“个人护理”概念深得人心。2016年,高速扩张的屈臣氏在中国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不可否认,首富李嘉诚手中的这块“美丽”生意正在衰老。

长江和记实业公司发布了2017年中期财报,截至2017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区营收106.15亿港元,其中,屈臣氏中国上半年同比店铺销售额下降6.2%,中国区店铺数量达到3014家。平均新店回本期为10个月。
屈臣氏的财务报表中透露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消费者数量呈减少趋势;二是目前屈臣氏主要靠开新店做营收增长,而老店应该是在拉低财务数据。
发展至今,屈臣氏在一二线城市的覆盖已趋完善,三四线城市是其主要扩张区域。也就是说,屈臣氏在逐步失去一二线消费者的青睐。
盲目渠道下沉,难免“饮鸩止渴”
作为最早也是国内最大的个护美容连锁品牌,屈臣氏在国内有超过3000家门店,为什么屈臣氏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吸引力在减弱?
屈臣氏店里的产品由三部分组成,进口品牌、本土品牌、自有产品。进口品牌以美宝莲等老品牌为主,除了在价格上符合屈臣氏中低端的定位,有些品牌还有专供屈臣氏的产品线,满足屈臣氏对价格和扣点的要求。
本土品牌在价格上更符合屈臣氏的定位,除了收取入场费用扣点等,屈臣氏采用“末位淘汰制”,入驻的品牌需要向屈臣氏门店承诺保底销售,不达标将会面临下架。也是为此品牌BA会大力推销负责的品牌。
利润最高的是屈臣氏的自有产品,有供应商曾爆料屈臣氏会抄袭品牌销量好的产品自己做,以达到更高的利润。在店中BA推荐最多的也是屈臣氏自有产品系列,由于缺少研发投入,其产品并不高,主要有护手霜、面膜等。
恶性循环由此产生。定位中低端的屈臣氏追求高利润,所以不引进更流行、高端的进口品牌,增加入驻本土品牌,并上架更多自有产品。
当其定位、入驻品牌、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一二线消费者后,屈臣氏开始三四线扩张,通过下沉市场和增加店铺数量保障营收。而从一二线到三四线,渠道下沉更难让好品牌跟住,于是只能靠低端品牌和BA导购维持销售额。
2015年屈臣氏店铺销售同比下降5.1%,新增门店395家,2016年屈臣氏店铺销售同比下降10.1%,新增门店446家。
店铺效益越来越差,但开店力度越来越大,如果屈臣氏盲目在三四线城市大力扩张的话,难免饮鸩止渴,我认为渠道下沉除了谨慎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一二线城市做门店效率优化、品牌形象升级。
如今欧美高端品牌已经通过线上渠道打开了一部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口袋,同价位的各大化妆品品牌线上渠道和淘品牌、网红品牌的兴起,都会让实体零售店下沉变得困难。 共2页 [1] [2] 下一页 屈臣氏的肌养晶为何里外都不一?店长笑答:不知道 高宏达上任后屈臣氏出现三大改变 全渠道融合作战 屈臣氏开店中店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屈臣氏十年最大变革:门店升级 产品迭代 中国天然苏打水产业快速崛起,屈臣氏饮料或遭遇市场劲敌 搜索更多: 屈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