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营收178.56亿元,“鞋王”名副其实
如今这个深陷业绩泥潭的鞋王,其光辉岁月堪称业界神话。
20世纪50年代,现在的百丽国际主席的邓耀开始当学徒,60年代边拥有了自己的小型工厂,70年代初便自设鞋店,历经20多年的风雨洗礼,邓耀的“鞋履王国”遍布中国大陆各省市,1979年,Belle(百丽)品牌店在香港出现。2007年5月23日,百丽国际在香港顺利上市。
成功一是属于智慧的人,另一种属于足够勇敢且敢于突破的人。1974年至1976年间,中国大陆正值“文革”敏感时期,商业活动被迫几近停顿,而在香港拥有鞋厂和鞋店的邓耀,凭着良好业界地位抱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接受内地的邀请,两年内走遍半个中国,将最新的造鞋信息带回内地。
1987年邓耀见时机成熟,毅然决定在深圳自设厂房生产产品,将产品设计到出货的时间缩短到3个月。
随着内地消费市场不断焕发活力,1992年,邓耀开始打通百丽品牌内销渠道。为了保护品牌,1994年他决定开设专卖店,并以特许经营模式发展销售网络,杜绝市场上假货的销售途径。到如今,在众多消费者的印象里,百丽国际的鞋质量仍然比较过硬。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百丽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78.56亿元,利润达20.03亿元;2009年上半年,营业额为93.1亿元,同比上升13%,共赚得纯利润11.36亿元,同比上年上升15%。
那时的制造设备和技术远不如现在,而百丽国际却能录得近200亿元的业绩,其“鞋王”名副其实。
鞋王二次创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不再自己说了算
消费偏好转变、产品老化严重、性价比不高导致百丽国际鞋品店铺的客流下降,并且持续呈现同店销售下滑、盈利能力下降的态势。转型,是摆在百丽国际面前的必然选择。
百丽国际全面启动战略性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其转型,以客户为中心,自产品、品牌、渠道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尝试新型零售模式,从根本上重塑消费者触点和客户关系。
鞋类业务转型是当务之急,近两年来,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跌,销售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分部业绩利润率也明显降低,因此鞋类业务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找到一条顺应时代变化的新路径,方有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而运动、服饰业务同样面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渠道环境的变化。
作为一家零售型企业的百丽国际,必然选择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力、以数字化为主线的转型之路,转型成功才能具有长久的竞争力,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表示,错过当前关键的时间窗口,转型失败,有可能失去立命之本。
年过八旬的邓耀虽已不再参与公司运营,而百丽国际的执行董事盛百椒已60多岁,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开表示自己不会使用电脑,却在2016/17年财报中表示,未来将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从科技、能力和人力资源方面为该等转型打下良好基础。盛百椒对转型信心挺足,表示合力投入二次创业,积极引入所需外部资源和能力,转型一定会取得成功。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么,百丽国际能否成功转型,其业绩又将表现如何呢?
(来源:壹服) 共2页 上一页 [1] [2] 冯晓凯:今年最成功的营销,就是百丽的私有化 同店销售双位数下降 百丽国际靠奥莱及线上清库存 百丽业绩下跌 寄望服饰运动业务 铺奥莱清库存 “一代鞋王”百丽国际的前世今生 未来会如何? 百丽发终极财报颓势难掩 传统女鞋业巨鳄时代一去不复返 搜索更多: 百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