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呵母婴店团队从近80人砍到40人
强生想让嗳呵在母婴店渠道发扬光大,但实际情况或许并不算尽如人意。
“在被收购初期,嗳呵母婴店网点数量和销售份额的确有所上升。2013-2014年的数据显示,嗳呵在母婴店渠道同品类的市场份额占到第二,仅次于贝亲。”一位曾在嗳呵团队任职的人士透露,由于2013年嗳呵母婴店业绩完成得很好,2014年指标定得过高,业务团队的积极性有所下滑。业绩没达标,强生于2014年10月缩减了嗳呵母婴店团队的员工数量,业务团队人数从2013年的近80人,砍到2014年底仅剩40人左右。
与此同时,婴童护肤及洗护产品在母婴店渠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母婴店渠道不缺品牌,护肤及洗护这一块的竞争相比商超更为激烈。商超特别是国际卖场门槛高,很多小品牌做不了,但母婴店渠道就不一样了。”上述嗳呵母婴店渠道代理商告诉品观君,母婴店渠道销售产品更多是靠店老板和店员来推,很多门店老板会主推一些高利润的小品牌。

据了解,在嗳呵诞生初期,作为创始人的刘晓坤为了保证品质,将嗳呵的价格定得比较高,当时嗳呵的膏霜比强生同类产品贵差不多一倍。“原来各个婴童品牌的价格都比强生低,只有嗳呵比强生高,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嗳呵已经在市场上处于一个中低端价位。”上述接近嗳呵的人士表示,其他竞品都在涨价,也有不少定位中高端的新兴婴童品牌推向市场。据了解,这些年来嗳呵虽然也曾涨过两次价,但涨价幅度不高,只有个别单品有70%-80%的涨幅。
随着消费升级,更多新品牌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用更高的零售价来获取渠道推动上的更多资源,如投入更多活动物料、给终端门店更高的毛利等。上文提到,强生更注重消费者利益而不是渠道利益,这也意味着嗳呵在母婴店渠道的销售更多是自然销售。
产品价格偏低和自然销售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嗳呵的价格非常透明,门店之间互相压价,导致一些母婴店不愿意卖嗳呵,或是不愿意主推嗳呵。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嗳呵也在慢慢积累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上述人士分析,“大公司想打造消费者品牌,是没办法做到控货、控价,但品牌知名度足够高,消费者自然会来买。贝亲之所以在母婴店卖得好,是因为它作为最早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母婴品牌,知名度很高,也有一批忠诚的消费者,嗳呵现在已经非常接近贝亲的状态”。
一位嗳呵华东区域母婴店渠道代理商透露,嗳呵在当地区域母婴店渠道能跻身前三强,属于当地比较强势的品牌,“不过嗳呵在全国的发展不是很均衡,在强生这样的大公司运作下,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情况”。
商超团队分渠道不分品牌
在被收购之前,嗳呵除了在母婴店渠道势如破竹外,也在KA卖场打了漂亮的一仗。
2008年5月,大润发给了嗳呵平等竞争的机会,大润发的单店质量好,母婴区也比较集中。凭借精准的作战策略,嗳呵在华东45家大润发,销量一个月近90万,店均2万,最好的一家则有6万。
那么被收购后,嗳呵在商超渠道的现状如何?

“嗳呵没被收购之前,商超业务团队有近两百人,促销团队有七八百人,但嗳呵原商超团队的人都没有进入强生。”上述接近嗳呵的人士透露,强生在商超渠道不是分品牌分团队,而是分渠道分团队,一个团队要负责强生所有品牌,“没有专人来管理嗳呵,销量肯定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嗳呵和强生不再相互竞争,促销导购的人数也比之前有所减少”。
虽然人员架构有所改变,但嗳呵加入强生后也分享了强生在KA渠道的优势资源。
“强生收购嗳呵后,除了保持其之前在大润发、沃尔玛的优势外,在家乐福、华润等系统也有很好的表现。”上述人士直言,嗳呵此前在商超渠道的主要战场就是大润发和沃尔玛,但收购后得以分享强生的商超网点资源。

武汉沃尔玛嗳呵婴儿草本洗衣液和嗳呵婴儿手口湿巾正在做促销,在货架上做重点陈列。

武汉家乐福店内嗳呵和强生的促销堆头,其中嗳呵挑选了婴儿草本洗衣液、婴儿洗发沐浴套装、儿童洗发沐浴套装等主推单品进行陈列。5.26-6.27,嗳呵和强生婴儿都在武汉家乐福做全场买三免一的活动
据了解,嗳呵目前在商超渠道的代理商基本上也都是强生代理商。一位强生代理商表示,“嗳呵和强生现在是一个大家庭,在商超的陈列上会紧邻强生陈列,整体排面很壮观,也会共享强生的资源”。

武汉沃尔玛母婴区分品类陈列,嗳呵和强生的婴儿洗护产品陈列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嗳呵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华老牌外资品牌贝亲,上海家化2013年推出的“启初”和上美2015年新推出“红色小象”实力也非常强劲。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红papi酱也挽救不了美即面膜:2016上半财年亏损15亿元
美即面膜半年亏15亿 欧莱雅还要当几次冤大头?
美即面膜发家地调查:工厂已搬迁 创始团队多人离职
面膜大王美即衰落:去年回款同比降六成 批发价腰斩
美即面膜卖不动了?经销商:说销量跌90%还是客气的
搜索更多: 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