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美国这个活力之地,诞生许多个性鲜明的美容护肤品品牌,让欧莱雅这个最擅长收购的美容业巨擘如鱼得水、选择面多多。而欧莱雅也不负众望,通过选择最有潜力的“孩子”并使其迅速成长,让这些优秀的美国品牌成长为全球性品牌。也正是对美国市场的成功开拓,让欧莱雅真正成为了国际化企业。资料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欧莱雅年销售额75%都是在欧洲实现的,其中大部分又来自法国;而到了2003年,欧莱雅销售额49%来自欧洲,32%来自北美市场。
高处不胜寒 低处水难流
相比于美国市场势如破竹式的跨越式并购,欧莱雅最初进入中国却是“静水流深”。欧莱雅刚开始把大约一亿具有一定购买能力、年轻活跃的都市女性作为目标群体,并用不同的品牌对她们进行细分区隔。几年过去之后,欧莱雅旗下的品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中国该类产品和消费的领导或一线品牌:兰蔻、美宝莲在各自的分级市场和不同销售渠道已经取得第一的份额,巴黎欧莱雅占据了高档染发市场,药房专售的薇姿也成为活性健康化妆品市场的领袖。
然而,以上业绩基本上是在高端市场取得的。即使是其旗下的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在国外是大众化妆品,到了中国,也是首先进入中高端专柜销售,根本没有接触中低端市场。但对于刚刚步入21世纪的中国市场来说,高端市场容量毕竟有限,大众市场还是主流,这也是欧莱雅进入中国的前6年,一直亏损的根本原因。
当然,面对大众市场的诱惑以及宝洁、联合利华们的率先发力,欧莱雅未尝不曾心动甚至行动。2001年,欧莱雅企图利用旗下的卡尼尔作为深度分销武器,仿效宝洁的玉兰油进入大众市场,但一年之后,其1400万的市场投入却只换来1200万的销售业绩。2003年,美宝莲的产品也不动声色地降价,降幅达30%,价格直逼本土品牌。一年之后其业绩虽然上升到了5.8亿,但超市、化妆品店,或者说三四线市场意义上的分销渠道所占比重并不大,尤其是相对于其死对头宝洁的玉兰油惊人的25亿销售业绩,还是远远不够。
但不管如何,也正是在2003年,欧莱雅中国市场实现了首次盈利,而且销售额的72%都来自于大众化妆品市场。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欧莱雅开拓大众市场的信心:2004年前后,欧莱雅使出“看家本领”,连续闪电收购了国内优秀品牌羽西和小护士。
理论上看,这是两笔相当不错的生意:彼时羽西在全国250个城市有800个柜台,小护士更是有28万个销售点,且其中很多都是欧莱雅之前没的触及到的三四线市场盲点,整合得好,将成为欧莱雅深度分销的两把利器。遗憾的是,或许是过高估值了自身的并购经验,加上不了解中国二三线市场消费心理,欧莱雅对羽西、小护士的形象改造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脱离了市场实际,导致两次并购都没能延续之前美国市场的成功:如今的小护士在主流市场上早已难觅踪影,而羽西还一直深陷大众化与高端化矛盾的泥淖。
但形势不等人。资料显示,欧莱雅并购失利的前后十年间,即2000年到2010年,恰是二三级市场新兴渠道的代表——专营店发展的“黄金十年”。专营店已发展为继商场、超市后的第三条化妆品主流渠道,成为众多外资品牌角逐的肥肉:2004年,资生堂以“店中店”形式发展签约专卖店,还推出只在“资生堂化妆品专卖店”销售的品牌“悠莱”,四年之后签约专卖店已达5000家;2006年,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Mamonde梦妆”开始将专营店纳入渠道拓展计划;2007年,高丝以“KOSE化妆品专卖店”形式,正式拓展专营店渠道;2010年,妮维雅也对专营店渠道不断重视。
但这个时期的欧莱雅,超过50%以上的销量还来自商超,专营店份额只是10%左右。因此,如何提高专营店的市场份额,成了欧莱雅近年来大众化的重点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的切入点,首先放到了巴黎欧莱雅身上。
众所周知,洗护发产品是中国日化领域渗透率最高,也是市场容量最大的品类之一(约占化妆品市场超过2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由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巨头重点把持的领域。2009年巴黎欧莱雅逆势亮剑,以“专业受损发质修护”概念切入中国大众洗发护发市场,并先后启动了“巴黎欧莱雅魅力联盟”及其后续的升级版,吹响向专营店渠道进军的号角,并逐渐将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纽约、羽西、卡尼尔和小护士等覆盖了护肤、彩妆、染发与洗护发等四大品类的大大众品牌逐渐纳入专营店体系。魅力联盟之前,化妆品专营店多通过代理商向欧莱雅进货,而这个计划施行之后,前者可直接联系欧莱雅厂家,经筛选成为加盟会员后,由欧莱雅通过销售商直接向会员店供货,并对会员店提供各种促销支持。
多品牌借助“魅力联盟”平台协同作战,欧莱雅可谓意在长远,也确实取得了相当业绩。然而,经营5年后,欧莱雅集团最新数据显示,化妆品专营店在巴黎欧莱雅所有渠道网点中占比虽然已达60%,百货渠道与现代渠道仅各占20%,但据媒体报道,其专营店的“收成”却不尽人意。
另一个更加雄辩的数据是,直至2013年,国内化妆品销售冠军仍然归于宝洁旗下的玉兰油所有,其年销售达到80亿元,而欧莱雅2012年在中国的总销售是120亿元,其中大众化妆品部的多个品牌加起来约占50%。这意味着,时至今日,欧莱雅的大众化之路不仅没有取得横向对比意义上的成功,即使是与2003年自身历史数据比,其大众化妆品在自身整体份额中的比例,也已经降低了至少20个百分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不过,抛开大众市场开拓的种种不如意不说,欧莱雅中国一直以来的整体业绩并不坏。根据欧莱雅2013年度财报,其在华销售总额已达人民币132.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0.2%,这是欧莱雅中国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2年初,欧莱雅又跃居为中国市场第一大美妆品牌。
但高中低端通吃的战略,也让欧莱雅中国陷入四面树敌的尴尬。如今的欧莱雅可谓劲敌如林:高端市场有雅诗兰黛、香奈儿围追堵截,中端市场有玉兰油、资生堂的单刀直入,低端市场则面临宝洁、联合利华等的火拼。
调查显示,在高端化妆品的竞争市场中,尽管兰蔻拿到20%左右的份额,拔得头筹,但是随后品牌的差距并不大,如CD占14.8%、SK-II占14.5%、资生堂占14.2%。可以看到兰蔻(LANCOME)在中国依然受到宝洁和资生堂的巨大压力。
从渠道上看,在通往二三线市场的道路上,欧莱雅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在专营店渠道,由于没有自己的专营店独有品牌,特别是在帮助专营店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会员服务等方面,与这个渠道的先行者如资生堂等,依然存在差距。
何况,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宝洁也并不是“吃素”的。2012年底,宝洁旗下的玉兰油推出花肌悦系列,专供本土化妆品专营店销售。两个月后,宝洁又向专营店推介仅在该渠道销售的“海肌源”品牌,卖点为海洋补水概念,定价59~139元区间。虽然目前来看,以上两个品牌在专营店发展并不是很好,海肌源甚至于2013年底被屈臣氏下架,玉兰油销售占比也不大,但宝洁传统的洗护品牌如潘婷、海飞丝、飘柔、沙萱等,在专营店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且,巴黎欧莱雅以“修复受损发质”为出发点,从护肤跨界到洗发,但这个细分市场上,潘婷的“乳液氨基修复”、力士的“14天另严重受损发质焕然新生”、施华蔻的“含有胺基酸、Cura Tec蛋白质发及维他命原B6”、舒蕾的“蚕丝顺滑”等,早已严阵以待。用一些专家曾经的形容是,巴黎欧莱雅如今不得不“左博潘婷、右击力士、头顶施华蔻、脚踹舒蕾”。
此外,本土品牌自然堂、卡姿兰、美肤宝、相宜本草等,近年来也在不断成长。相对于五年前来说,它们无论是在研发实力方面,还是在市场销售以及供应链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市场份额也在节节增加。
早前分析人士甚至表示,欧莱雅在某些细分市场领先对手,并不是说欧莱雅做的多么好,而是它的对手出现了问题。比如宝洁受累于高管流失,雅诗兰黛短板是高管本地化不足,缺少市场亲和力,而资生堂则被中日关系制肘。如果这些企业在短时间解决掉这些问题,那欧莱雅虎口夺食的难度更大了。事实上,这几家巨头都已开始调整策略,如资生堂不断调高在华销售目标,雅诗兰黛还改革了价格体系,拟缩小海外与内地产品差价。
更致命的是,大众市场对于欧莱雅来说,既是诱惑也是陷阱。毕竟,“对于欧莱雅中国而言,这些高柱子和高增长如果不能改变化妆品市场第二的这个事实,那么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评论道,和宝洁在中国的策略不同的是,欧莱雅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品牌的策略。尤其在大众化妆品领域,欧莱雅投入了最大的兵力,而药房专销渠道的两个品牌,其实也能理解成对大众化妆品市场的一个细分。
特别是如今全球销售增长下降,亚太市场增长放缓,中国市场大众品类乏力,竞争品牌咄咄逼人之际,欧莱雅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动了它的并购战车:2013年8月6日,欧莱雅以65.38亿港元收购美即。同年9月,又在首次在印度市场收购了印度护肤产品生产商Cheryl’sCosmeceuticals。10月,再次以闪电般速度提出以2.3亿欧元(约合18.4亿元人民币)收购资生堂集团旗下法国专业护肤品牌思妍丽Decléor和凯伊黛Carita的并购要约。与此同时,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The Body Shop也宣布收购巴西有“山寨美体小铺”之称的美容品零售商 Emporio Body Store 51% 股权,并获得在2019年前增持至80%的选择权。
虽然短期来看,以上并购还不好判断成败与否。但美即控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6个月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732万港元,相比上半年的2 .07亿港元,下滑幅度接近80%。而且,有关人士曾经做过预测,由于欧莱雅收购美即总成交价高达65.387亿港元,若按美即当前的利润水平计算,撇除利率因素,欧莱雅要收回并购美即的并购成本,需等三百年。
共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雅诗兰黛VS欧莱雅:谁能赢得美妆品牌收购战?
欧莱雅和孵化器合作 每年投资五个美妆创业公司
欧莱雅进入中国20年 认为还有5亿消费者可以追
欧莱雅入乡随俗渠道下沉 布局电商及三四线市场
欧莱雅下沉布局三四线市场 中外化妆品品牌或短兵相见
搜索更多: 欧莱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