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edsh.com/img2016/1701162326021.png)
1月10日晚,西少爷CEO孟兵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篇名为《从快到好,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的文章,在没有任何媒体监督的情况下,以“自曝家丑”方式还原了1月9日西少爷五道口店发生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故经过是这样,一名员工违规使用了从扒炉流入储油槽内的食用油再次烤馍。内部员工发现后马上告知了正在店内就餐的顾客,引发了质疑与恐慌。
当然,孟兵的处理非常得体,将值班经理和店长停职;将食用油送检;为顾客义务体检;封存当天所有烤馍。再加上坦诚相告、言辞恳切的微信长文,成功把危机公关转化成了品牌宣传。
虽然傍着“互联网餐饮品牌”的名号出道,也很擅长营销、公关等互联网标配能力。但与黄太吉、雕爷牛腩不同,西少爷一直显得“另类”,联合创始人袁泽陆屡屡对外声称“互联网是一种底层工具”、“餐饮才是本质”的“传统”理念。
如果确实是员工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这次危机公关的确透露出了一种成熟企业家、餐饮人的老练和智慧。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不能做出“产品口碑”,故事讲得再动听也不能救命:口感的回归,才是最无法替代的资本。
原来,西少爷最初的经营模式和这种脚踏实地做餐饮的态度颇受业内好评,但眼尖的人发现,西少爷的模式渐渐变了,东西也不好吃了,甚至开始有人质疑袁泽陆所言“7天养店周期”、“单店盈利”的神话是否真实……
![](http://www.redsh.com/img2016/1701162326022.jpg)
西少爷本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项目,但很可惜的是,它的经营策略转型却背弃了肉夹馍的最佳模式。而且,在打磨好模式、产品线、供应链之前,过早与资本共舞,恐怕终将会落得被资本蹂躏的下场。
伪命题:迅速拓店计划下的“单店盈利”宣言
2016年末,西少爷B轮融资1150万美元,创下年内餐饮业融资额之最。孟兵再次对外宣称15家门店均已实现单店盈利。
所谓“单店盈利”实则很可能是一个话术游戏,刨去总公司的管理、运营成本,每家单店的财务报表看起来,确实有可能“盈利”的。
餐饮业的复制是永恒的难题。规模的成本优势、品牌溢价,都淹没在迅速上升的管理费用中。否则,一直被业界歌颂的麦肯模式的成功就太廉价了。
![](http://www.redsh.com/img2016/1701162326023.png)
业界人士常说“规模优势在餐饮业就是个罗生门”、“规模越大利越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餐厅管理者的角色非常复杂,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多种专业的能力才能胜任,很多时候非老板自己不可,这就导致餐厅的“代理成本”极高。
所谓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其行为,而这需要付出代价。
2)、一旦开店数量多了,就必须得配置科层制的管理结构,衍生出供应链、财务等职能部门,同时还要配制行政管理团队(区域经理、培训经理和督导),整体的监督和行政管理成本极高。
尤其在许下5年内开10000家店宏愿的背景下,西少爷品牌整体实现盈利,本就显得不切实际。“单店盈利”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折中、稳妥的语言游戏。
但餐饮是要赚钱的,即使实现所谓的“单店盈利”,不能赚到钱依然毫无意义。
![](http://www.redsh.com/img2016/1701162326034.png)
本来,西少爷是有可能打破“餐饮规模化罗生门”的,只要它坚持住最开始宇宙中心店的逻辑,其坪效超过麦当劳、肯德基数倍毫无问题,甚至有可能赶超苹果的线下门店。
但却由于急于求成,抛弃了最初的、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模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西少爷员工爆料“油有问题” 官方称油品无害 西少爷孟兵的肉夹馍生意经以及他跳过的坑 西少爷获1150万美元融资 5年要狂开10000家店 西少爷孟兵:创业被腾讯吐槽 西少爷孟兵:深渊的日子 头发一把把掉 搜索更多: 西少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