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品牌还是新的发展框架,深海餐饮未来仍将继续聚焦在海鲜品类上。据介绍,蒸汽时代做单点海鲜,人均百元左右,在消费习惯和人均消费层次上与深海800米海鲜自助互补。未来的社区店、街边店瞄准社区消费,也是做人均百元的海鲜餐饮。
在深海未来的战略当中,社区店街边店是重要板块之一。深海餐饮试图借助新尝试,跳出目前海鲜自助所在的业态红海,继续向大众餐饮靠拢。谈到在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专注海鲜品类,孙志刚表示,其实转型思路也是逐渐清晰,当中也是吃过苦头的。早在2013年转型初期,当时的深海餐饮也尝试做美食中心,经营的品牌均为深海餐饮自行创立的品牌,品类涉及烤肉、泰国菜、老本行海鲜等多个品类,但事实证明,四面出击的路数并不适于这个在海鲜品类中已拥有多年行业经验和丰富供应链资源的企业。
进军供应链成败待考
相较于同时期的高端餐饮,如今的深海餐饮已算活得滋润了。业内专家认为,不同于俏江南卖盒饭、湘鄂情做快餐等大跨度的转型,从怡乡春竹海鲜姿造,到深海800米,再到更贴近大众的蒸汽时代,深海餐饮一直在做小步伐下沉,也暗合了当下的消费结构。这是深海餐饮转型相对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了早期保留下的高端板块怡乡春竹海鲜姿造、怡乡春竹海鲜自助外,深海餐饮的大众化尝试更多的只是“高端以下”定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大众餐饮。以北京市场为例,深海800米人均258元(午餐)或者288元(晚餐),已经是中端偏上的价格,即便是正在筹备当中的海鲜单点小店蒸汽时代和社区店,人均消费也定在100元左右,这个消费水准也刚好切合大众餐饮。目前正处于新中产崛起风口,“高端以下、大众未满”的定位,才是深海800米这两年成功的关键,单就深海餐饮旗下品牌的性价比和消费层次来说,目前仍是机遇期。
至于此番深海优选美食中心的转型动作,则是另一种思路——供应链。孙志刚坦言,餐饮已经很难做了,在六七年前,中国餐饮市场还没有商圈餐饮,酒楼街边店红红火火,有多少街路就有多少店,布局尚算合理,但商圈餐饮出现后,同样的占地面积,餐饮经营单位大比例增加。三四年前,中国餐饮市场没有外卖,消费者吃饭就得去餐厅,但现在实体门店不仅要面对来自优势区域实体门店的竞争,还要面对一群街边路旁商场都看不到的不需要有较大经营面积的餐饮单位的竞争。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餐饮行业的利润也更为微薄,物价上涨,但餐饮行业的消费水平并没有同等幅度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餐饮其实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臣,但自身受伤严重。
对于深海餐饮向供应链转型之举,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需要谨慎。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指出,深海餐饮集团本身的体量确实能够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海鲜超市也能够跟实际经营的食材供应动态结合,但就以资源方孵化中小海鲜餐企来说,深海餐饮毕竟只是第三方的角色,所孵化的餐企需求规模才是影响供应商是否继续合作的重要因素。食材是餐饮经营之本,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不仅影响深海餐饮在未来孵化战略中的话语权,更是项目能否成型乃至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北京商报记者 徐慧 郭白玉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深海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