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MUJI上架了一款中式长板凳,其千元的售价在知乎上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人从汇率、税收等金融视角切入分析,也有人从成本、工艺解读,但无论是合情合理亦或者赚取暴利,关于这条板凳“天价”已然达成共识。离谱价格之外,暴露的是中日两国中产消费水平的差距。
国情的不同也造就了中产对于质价比的不同承受底线,雷军既然替小米喊出「科技行业的无印良品」口号,小米的势必找到了国内中产阶级对于「质价比」的最佳接受度。
于是将所有资源都压向这条最佳「质价比」的心理红线:小米笔记本Air定价介于普通笔记本与超薄本之间,小米电饭煲价格仅为日本同类产品三分之一,小米空气净化器降至千元以下……
Costco将产品SKU(库存量单位)常年保持在4000个左右,相比之下被称作「杂货铺」的无印良品仅中国区就保持在5000个SKU之上,而小米如若做「科技界无印良品」,那么必须要有足够的供应商。即便小米已经投资55家企业,但相比数千个SKU来说仍旧杯水车薪。
将投资而非大包大揽作为完善供应链的主要手段,与其说小米在构造硬件生态链,不如看作小米利用鲶鱼效应驱赶劣币,形成一条在质量以及品类上足以撑起「小米杂货铺」的供应链。
如同MUJI以理念驱动,用设计执行产品理念,而制造仅仅是一个标准化量产的过程,重要却不必要。
下一个风口,创新与模仿
从智能手机的风口切换至「科技杂货铺」,小米本质上是将筹码押注在了消费升级之上。
雷军对于小米手机的定位有一个转变,转变过程以小米Note的命运为线索,在2015年1月推出的小米Note是迄今为止小米手机售价最高的一款:小米Note顶配版3099元。而这一价格上探最终草草收场,并未掀起足够的势能。之后,雷军在2015年年底表示小米不做高端手机。
将消费升级同高端划等号显然是一件主观臆断的行为,尽管消费主体转变为中产阶层,可以为了品质而被迫向价格妥协,奶粉和马桶盖所引起的代购狂潮背后是国内同质产品的溢价高过代购。
而Costco和MUJI的平价实际上都是消费升级的果实,小米模仿两者在于寻找国内消费升级的入口。
在发布小米笔记本Air时,小米将其A面无LOGO作为其中的卖点,相对于小米三件套(手机、电视、平板)一贯的正面MI字标志而言,这种转变来的极为微妙;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小米手机微博发起的「你觉得小米手机正面的MI LOGO是否需要?」表明官方也对是否「无印」持有纠结心态。
在近期的直播中,雷军标明对线下店的期望是:一千家。以接近成本价的小米手机覆盖线下渠道成本显然是捉襟见肘,这在直播中亦是雷军未曾回避的尖锐矛盾。
如果将小米「杂货铺」进行线下复制,将渠道成本在多品类之间分摊,那么这些矛盾显然是迎刃而解。而曾经略显突兀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显然是在此处完成了临门一脚。
对于雷军而言,从Costco到无印良品,手机公司的定位已然在改变。(来源:钛媒体) 共2页 上一页 [1] [2] 雷军:小米之家的坪效是传统零售的20倍! 天津恒隆广场多家新品牌入驻 小米等首进天津 18天销售了100万台手机 雷军称小米未来将做到印度市场份额第一 小米官方直营零售店落户武昌汉街万达广场 小米内忧外患:手机销量遇滑铁卢 “押宝”线下店铺 搜索更多: 小米 |